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汶川地震,百年奥运,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志愿者的名字,认识到这样一个群体。而在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很多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在不同团队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用热情和爱心把关怀传递到我市各个角落,温暖着他们身边的人。而每个志愿者都记录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就在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带您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付出,感受他们的快乐,了解他们的坚守。
今年26岁的张瑞勇,是谯城区谯东镇大寺村的一名村官。这名看起来有些沉默的村官,成了全村102个留守儿童的大哥哥,并让全区100多名村官加入了“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团”,让他们与留守儿童成了朋友。
更多关爱送给留守娃
2009年8月,刚刚毕业不久的张瑞勇正式成为一名村官。“怎么才能为村民们做些事呢?”这是张瑞勇成为村官后想到的第一个问题。
“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无技术,二无资金,只能先做些简单的事情,农村的留守儿童众多,张瑞勇可以先从关注留守儿童入手。”看起来有些沉默的张瑞勇,谈起自己的想法思路很清楚。
张瑞勇所在的大寺村,一共有102名留守儿童,人数众多。他们平日里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课余也没什么特别的娱乐活动,张瑞勇就想着帮她们彩排些文娱节目,让孩子们拥有比较丰富的课余生活。
为此,张瑞勇编排了歌曲《留守儿童之歌》、《打工妈妈你在哪》和话剧《小草的生日》等节目,鼓励众多孩子们积极参与。
这些节目贴近留守儿童的生活,表达了留守儿童的心声,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在《小草的生日》中,就讲述了一个留守孩子没有父母过生日,老师和同学给她过了一个惊喜的生日,并拿出妈妈从外地寄回的道歉信,让倍感孤独的孩子理解了父母的无奈的故事。
村官“抱团”为孩子取暖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享受更多关爱?”张瑞勇想到了联合全区82名村官,用集体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张瑞勇利用手机通讯和建立的QQ群,向大家发出了倡议,并得到了一致响应。如今,谯城区大学生村官已有100余名,留守儿童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2012年1月11日,张瑞勇的村官团队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团”,主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而他也成为一名志愿者。在成立志愿者服务团的当天,张瑞勇邀请谯城区的领导、企业者和留守儿童们在大寺欢聚。孩子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大家很受感动。
后来,全村百名孩子全部获得了一套崭新的文具、运动器材和新书包等,并获得8000元现金捐款。“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事,发自内心的高兴。”说这些话时,张瑞勇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平日里,张瑞勇组织村官为村民放电影;重阳节到敬老院关爱五保老人;闲来无事也到小学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排练节目……
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张瑞勇说,他毕业于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学习的是行政管理,这注定他的目光不可能只停留在留守儿童身上。
大学生村官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让村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村里有人办了联合药材加工厂,但销路打不出去。张瑞勇通过网络顺利地找到了买家,并签订了长期合同。
为了带动村民,张瑞勇自己投资了10万元入股,和村民一起成立了小型药材加工厂,短短的时间已经带动了8户农民,今年该厂已经盈利18万元。
张瑞勇说,这个厂不仅可以加工药材,还可以代销,这让村里的药农不用担心药品卖不出去。
今年8月,张瑞勇到谯东镇新庄村挂职第一书记。这个村连续3年落后,要改变这一情况还需张瑞勇仔细琢磨。他说,村子里种植蔬菜的农户很多,他初步打算成立几家合作社,给蔬菜注册上商标,让农民走规模种植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