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大学生村官”,这句话成了河南省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村民的口头禅。大学生村官陈书敬开通的“110解忧热线”,如今已家喻户晓。
2008年9月,陈书敬到村报到的第一天,就当着众多父老乡亲的面,送上了一份“见面礼”:承诺24小时开通电话为村民解忧。
“葡萄销路不好,咋办?”这是陈书敬接到的第一个求助电话。陈书敬所在的村是葡萄种植专业村。他到村时,正赶上葡萄成熟,但销售成了难题。“别急,让我想想办法!”陈书敬边安慰群众边通过农业信息网推介村里的葡萄。同时,和村支部书记朱伟一起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联系客商。经过多方努力,葡萄销售难题迎刃而解,当年帮助群众增收30多万元。
时间长了,陈书敬的“解忧热线”慢慢成了“帮扶热线”,谁有困难都会打这个热线。
困难户朱新全有项目没资金,拨打热线,陈书敬拿出自己的1万元存款借给他,“不要利息,你盈利了再还我!”还帮他协调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建起了养鸡场。
村里70多岁的老人蔡克俭,老伴瘫痪在床,生活很困难。拨打热线后,陈书敬常去他家帮忙做些家务,用自己的工资给老人买了面粉、油、大米送去。
村办小学老师给他打电话,“村里留守儿童多,师资力量又薄弱,”陈书敬义务当上了朱集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代课老师,每天挤出时间给同学们上两节课。在代课的同时,陈书敬还资助了两名孤儿。三年级的朱想想是一名孤儿,性格十分孤僻,学习成绩也一般。陈书敬主动到她家家访,多方面关心她。慢慢地,朱想想的学习进步了,性格也开朗多了。后来,在陈书敬的建议下,村里还成立了“留守儿童帮扶队”,建立起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用力只能办成事,用心才能办好事!”谈起以后的打算,陈书敬踌躇满志地说,将继续经营好他的“110解忧热线”,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他准备尝试发展葡萄深加工,再建个草莓示范园,争取吸引城里人来朱集村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