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张珂浩:扎根农村奉献青春大学生“猪倌”
2013-01-09 15:31:00

  “在创业的路上,大家一定不能忘记带领乡亲致富的使命,只有这样你的创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面对着来自全市各个区县的200多名村官同行,张珂浩动情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业之路。

  日前,市委组织部在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中开设创业实践课,把课堂搬到了悦来乡正阳养猪场。张珂浩就是正阳养猪场的创办者,也是悦来乡鱼窝村村主任助理。五年来,张珂浩白手起家不懈探索,猪场年出栏肥猪从100头发展到1200余头,产值已达到240余万元,以养猪场为主体的养殖协会还带动全乡86户村民共同致富,实现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参训的200多名学员认真地看现场、听介绍、做笔记,除了直观的震撼,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感动。

  雄心壮志 挑战贫困

  “365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当村官为家乡发展出力,同样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张珂浩写在《村官日记》扉页上的话,正是这个信念,让他跟村里的贫困较起了劲。

  2007年夏天,四川省公开选聘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作为全村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张珂浩正愁该如何报效乡里,这则消息迅速点燃了他回乡干事业的激情。他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当“白领”的机会,考聘回乡当上了一名村官。

  “其实当时大家并不理解张珂浩,特别是村里人背后都对他指指点点。有的说他读书读迂了,没出息来当村官;有的说他是为考公务员过渡,干不长也干不好。”大家的质疑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反而激起了他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

  初到村上,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不到4000元,集体经济欠债3万多元,是全乡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上基础设施陈旧,想修一条渠,搭一座桥,村民们都拿不出钱。看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经济发展缓慢,乡亲们生活清苦,张珂浩很不安。通过到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取经”,他认识到,作为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纯农业村,必须集中精力发展支柱产业,走一条产业强村富民的路子。

  为了破除村民的保守观念,他决心带头创业,干给村民看,带动村民把产业搞起来。针对剩余劳动力较少、交通运输相对便捷的村情,他在深入调研和反复筛选的基础上,把市场前景较好、人工投入较少、运行成本较低的生猪养殖确定为创业项目,准备建设标准化养猪场,发展生猪规模养殖。

  挥洒汗水 追逐梦想

  “养猪又不是丢脸的事,只要你舍得钻、舍得干,绝对能干出名堂。”得知张珂浩要创业养猪,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主动找到他,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让他有了克服重重困难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资金的短缺便是第一道难题。修建标准化猪场需要资金6万元,这对于当时月收入只有900元的张珂浩,无疑是一道巨大的挑战。他首先想到找父母和亲戚朋友借,谁知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他、支持他,连父亲都觉得他想法太幼稚。

  他从家人开始,把自己的详细计划展示给他们看,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拿着计算器一项一项演算成本和利润,以到成都耍为由“骗”父母参观成都养殖基地。最终,他凭着那股韧劲儿说服了父母,借出了家里仅有的3万元积蓄 。

  “当时,区上刚出台大学生村官创业扶助政策,就收到了张珂浩精心制作的创业规划。区委、区政府当即协调信用社发放了2万元贴息贷款,支持他搞创业。”同时争取希望集团免费提供100头仔猪让他‘代养’,帮助他迈出了创业成功的第一步。”

  养猪场倒是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养殖技术的匮乏又成为了第二道难题。虽然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干部,但不是畜牧专业“科班出身”的张珂浩,是不折不扣的养殖“门外汉”。用张珂浩自己的话来说,“是拿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熬夜啃书,边学边干慢慢摸着门路的。”猪场运营逐步踏上了正轨,但由于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技术,猪场污染大、猪粪处理成本高,一直困扰着他这个新手。他打算从革新技术上找突破口,提高效益、打造特色品牌。

  张珂浩兴奋地告诉记者,纯属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中央七台接触到了‘零排放’养猪技术,”如获至宝的他,在专家推荐下,收拾行装远赴希望集团吉林“零排放”养殖基地学习技术。白天在猪场打杂帮忙,什么脏活累活都做,饿了就啃馒头、吃咸菜,晚上还猪场工人一起打地铺。基地负责人被这个“吃得苦、受得累”的四川小伙感动了,将“零排放”的技术几乎是倾囊相授。仅用了半个多月,他就学成归来改造圈舍,建成了全市首个“零排放”新型养猪场。2008年,省内生猪蓝耳病疫情蔓延,周边养殖户的猪大量死亡,“零排放”技术防病防疫的优势充分体现,他的猪场无一例病死猪,顺利出栏250头,在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实现利润3万多元。一时间,“零排放”成了正阳养猪场的“金字招牌”,周边区县甚至远至邛崃的养殖户都来向张珂浩学习取经。

  张珂浩趁热打铁,以股份制形式融资50万元,将猪场扩建到1500平方米,并在周围栽种了40多亩桂花、银杏等花木,用菌床废料灌溉花木、肥沃土壤,形成了综合利用、相互支撑的生态产业链,丰富了产品结构。2012年,养猪场出栏肥猪1200多头,销售收入240余万元,张珂浩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养殖能手”。

  牢记使命 带富乡邻

  在个人事业茁壮成长的时候,张珂浩始终没有忘记身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和创业的初衷——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他积极指导周边养殖户进行技术改造,建成“零排放”养猪场8个;帮助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做规划、跑手续,争取贴息、低息贷款86万元;协调市、区畜牧专家为村上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上门服务,避免经济损失470余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养猪致富,更好地服务养殖户,他参与组建了“友刚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合作社秘书长,带领全乡养殖户“抱团闯市场”,在争取资金、防疫治病、饲料采购、饲喂技术、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互帮互助,提升了整体养殖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此外,他还经常召集社员集中学习养殖新技术,到社员猪场查看指导,成为周边村民人人信服的“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合作社成员发展到86户,母猪存栏总量1200多头,年出栏仔猪20000多头,育肥猪15000多头,社员户均增收2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村官朋友共同创业,他在市、区组织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对猪场周边道路进行硬化,编制相关技术简介,在乐山市率先建成了大学生村官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已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大学生村干部1000余人,实践锻炼18人,为3名大学生村干部提供低价仔猪300头,支持他们养猪创业。

  如今,鱼窝村早已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了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听到村民争相向媒体表达对他的赞誉,张珂浩只是腼腆地摇摇头:“对于全村的发展变化,我只是尽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力而已。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好自己的创业特长,带领村民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把犁头湾村也建成示范新村,让老家的乡亲父老也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望着在犁头湾村刚刚试种的300株美国蓝莓苗,张珂浩的内心已经有了一张兴办蓝莓产业、致富村民的发展新蓝图……

来源:区委组织部   作者:宋鹏舟 夏维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