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身边星光> 正文
潘志艳:云南最美女大学生“村官”
2013-05-20 14:54:00

  当“村官”的第一份工作是做饭

  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潘志艳报考了“村官”。9月,带着梦想和困惑,潘志艳走马上任到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当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村官”生涯。

  潘志艳的家就在旁官地村,但以一个“村官”的身份回家,她却不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刚上任时,她想帮忙,但村支书总是让她休息。到了要做晚饭的时候,她总算有事做了。勤快的潘志艳把煮饭、做菜、洗碗、抹筷的事全包了。接下来的半个月,由于工作关系,村干部都集中在村委会吃饭,潘志艳就煮了半个月的饭。回忆那段日子时她笑着说:“不是村支书不让我做村上的其他事,实际上很多事情我都不会做,做饭是我那时最大的特长。”

  潘志艳有点失落,她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当看到别的村干部在村里忙得不可开交,自己却只能帮忙做饭扫地时,感觉自己更像一个勤杂工,却还得到了村干部的肯定和表扬。那段时间,她一直无法找到作为一名“村官”应该体现的价值。

  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面前,潘志艳开始反思:“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平时的工作除了做饭扫地还能做什么?我能帮得上什么忙?”想得多了,竟开始失眠。最后她想,既然大事做不了,还是安安心心从点滴小事做起吧。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把村委会的文件、资料整理得整整齐齐,把村委会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和村党总支书记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帮农户调解纠纷,为80岁的五保老人背水、做家务……

  冬去春来,时间飞逝。潘志艳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熟悉当地的工作环境,就迎来了一场天灾的考验。2010年,马路乡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旱灾像疫情一样迅速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村党总支立即组织队伍投入抗旱救灾中,潘志艳也被安排到乡团委组织的抗旱救灾义务送水队,负责背水到全乡最缺水的大坪村岔河小组。这一次实战演练,终于让她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让她体会到了为民服务的乐趣。

  有一次,她路过巴图坎村,正好看到村民陈大明在地里种苞谷,可化肥和种子没有分行分列,被一起放在泥土里。潘志艳走上前说:“陈大爷,像你这样种苞谷不科学,天太干了,不下雨苞谷会被化肥辣死的。”陈大明不以为然:“一个小娃才从学校出来,地都没种过,不要瞎指挥!”她又到下大箐村,看到村民们大多都像陈大明一样种苞谷。潘志艳思考良久,终于开口向村民张志银要了半块地,说:“张大爷,你种一半,我种一半,种的苞谷归你。如果我的苞谷产量不如你,少多少我就赔你多少。”之后,她开始自己种苞谷、买薄膜、除草……收获的季节到了,同样面积的地里,她种的那块地产量竟比张志银的多了100公斤。这下子,村民们开始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2010年,正值全国人口普查,为保质按时完成任务,潘志艳主动请缨,担任了旁官地村普查指导员工作。旁官地村农户居住分散,外出人口多,群众对人口普查工作的意识很淡薄。接到任务后,潘志艳一边尽快熟悉人口普查的政策和业务方法,一边利用早晨和晚上村民在家时,一家一户去“拉家常”。自然,人口普查知识宣传就成了“拉家常”的重要内容。她逐户登记,认真上表,整个村的人口普查工作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了。由于工作方法得当,潘志艳又被抽调到乡里负责全乡的人口普查业务指导。由于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当年她还被评为“云南省人口普查先进个人”。

  背篓上的小红旗

  谁也没料到,云南大旱竟持续了三年,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

  2012年大年初七,潘志艳来到下大箐小组蹲点的时候,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很多都没水吃,旱情非常严重。特别是当她看到一些老人带着小孩去牛栏江边背水时,非常心疼。于是,她组建起一支大学生“村官”抗旱救灾送水队,为老弱病残的村民背水,帮助春耕生产有困难的村民种玉米和土豆。

  大坪村下大箐小组有一户人家非常困难,屋顶连瓦都没有。村干部告诉潘志艳,这户人家户主叫赵德章,71岁,老伴儿叫张贵秀,59岁,带一个父母双亡的小孙子,每天祖孙俩都要到山脚下的牛栏江去背水。赵德章家的屋子没顶,只是在楼杆上铺了些遮雨的东西,后面没墙,房子是就着悬崖当后墙支起来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了就让人心酸。“就是这家了,先帮这家”,大家都有这个想法。

  趁天色还早,送水队赶紧背着水桶直奔牛栏江,来回花了4个小时,取到了第一趟水。在路上大家就合计,得帮老人把房顶盖起来,没房顶的房子怎么住人?潘志艳说:“我出500元,大家凑一点,他自己出一点,帮忙把他家的房顶盖起来。”其他队员表示赞同,有的捐300元,有的捐200元,总共捐了3150元。钱是凑起来了,但要盖房顶还不够,还得再想办法。

  后来,由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在下大箐小组驻扎下来,除帮赵德章家背水外,其他几户五保户的吃水问题他们也包了。大学生“村官”送水队的一言一行,不但让受助的老人感动,下大箐的村民也都看在眼里。一个星期下来,大家就熟悉起来。闲谈间,老赵家无顶的房屋成了热门话题,送水队员的爱心在村民中也形成了共鸣,大家都自愿义务出力为他家盖房子。

  这下问题解决了,潘志艳和大伙儿捐的钱够买材料,村民义务投工投劳,12年没盖起的房子终于在大家的帮助下加上了盖瓦的顶。提起潘志艳,赵德章老人眼泪掉了下来:“她不但背水给我吃,每次来都帮我做家务,问这问那,很关心我们,10多年没盖瓦的房子也建好了,我现在无儿无女,她就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

  潘志艳说:“我们背水也不能完全解决老人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全乡那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我们的背篓上都要插上一面小红旗,让老人看到红旗就知道我们来了。其实,不管我们背不背水,这些老人见到我们都会很高兴,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我们来了他们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看到我们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爱心带给无助的孤寡老人的是希望,带给无父无母的孤儿的是向往,带给焦虑的村民的是动力。在巨大的旱灾面前,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就像春天的细雨,无声地滋润着久旱干裂的土地。

  潘志艳每次为马路村苗族群众送水都会经过她的老家,但她从来也顾不得进门看看。去下大箐送水也要从她老家的村子路过,她也从来没有回过一趟家。后来,马路乡修建了泵站,送水队也不用再那么辛苦地去很远的地方背水,潘志艳就组织大家一起为下大箐小组修建了一个可蓄水40立方米的公用水窖,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三年的“村官”经历,让潘志艳成熟了许多。她说:“在很多人眼里,我们大学生‘村官’是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虽然我们的工作平凡又普通,但我感到非常有意义。”在马路乡,潘志艳收获了很多,但她最看重的还是当地村民送她的“荣誉”——最美女大学生“村官”。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刘光信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