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江:“只要公正贴心,就没有搞不定的村民矛盾”
2023-07-24 16:4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王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德江,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周家村人,1967年出生,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提调官”。

  第一次见到他,他穿着一身迷彩服,正忙活着给他牛场里的牛“张罗”喂食。尽管寒冬腊月,但额头上已沁出一层汗珠,他无所谓地挥挥手抹掉,转眼间又骑着他的小三轮赶赴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村里的同志告诉我,这就是槽门组的“乡村提调官”——刘德江。

  在黔北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德高望重的人在当地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类似于乡村能人的“乡村提调官”,是助推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乡村提调官”熟亲情、熟人情、熟地情的优势,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提调官”队伍,积极引导乡风文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通过“组摸排—村招聘—镇审核—县备案”选聘流程,将政治思想好、群众威望高、奉献意识强、服务能力佳、形象作风优的刘德江,选聘为了“乡村提调官”,回龙镇党委政府还为其开展了集中培训并颁发证书。他所在的村组内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私下来请他出面协调,从邻里纠纷到红白喜事的“张罗”,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向村民解答,尽心为民众办事。

  众志成城扶弱济困见提调

  “刘提调,有件事想找您商量一下。”傍晚,刘雄的兄弟敲响了刘德江家里的门。

  刘德江见他神情急切,忙邀他进屋询问。原来,刘雄被检查出脑瘤,需要动手术,但医疗费用数额较大(10万余元),这笔钱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根本无力承担(刘雄离异,自己拖着3个未成年的孩子,大女儿上大学,二女儿和小儿子上初中,家中还有一个70岁的父亲需要照顾)。听到这,刘德江眉头紧锁,既忧心刘雄的病情,也愁恼钱的着落。

  想到刘雄平日里的为人,谁家有个要紧事,他总是义不容辞,刘德江心里有了主意。他安抚好来人的情绪,坐在沙发上思索片刻后,召集了组里几名热心公益的群众,经过商议,他们组成了筹备委员会,并以提调官的身份,在槽门组的微信群里编辑了一封捐款倡议书,希望大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刘雄家里渡过难关。信息一经发出,群里的人纷纷响应,短短几个小时内,便收到善款7万余元,其余少部分费用则由患者亲人解决。

  很快,刘德江就将这笔钱交到刘雄手中,告诉他安心治病,无论什么时候还有槽门组几十户人家在背后帮衬着。如今,正是靠着这笔“救命钱”,康复出院的刘雄始终记得微信群里的善意,力所能及帮亲友和地邻们做些小事。

  这也是刘德江希望看见的,一个团结、互助、友爱的大家庭。他认为,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组内想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而作为乡村提调官的他,更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将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村组联欢文化育民看提调

  “我是2013年被推选为村民组长,当时我养了二十几头牛,其实是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处理组上的事,逐渐干的公益事情多了,也自然成了民间群众信服的乡村提调官。曾记得乡亲们每次都推选我作为村民组长。于是,我出于公心就提了两个苛刻的条件:一是年满60岁的人参加群众会,可以旁听,但不可以发表过多意见。二是每次群众会必须是家里主事的人来参加。本来是想让他们会知难而退,但是他们依然认同我是最合适的人选。”刘德江回忆道。

  当选村民组长后,刘德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组内修建文化广场,这既方便民众休闲、娱乐、健身,又可以解决组内停车难的问题。

  对于当时来说,这是一个大工程。首先是选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资金如何解决。不过这对于刘德江来说,并不是难题。他在外走南闯北几十年,吃了很多苦头,也碰了不少壁,也都咬咬牙挺了过来,知难而退从来就不是他的处事方式。

  他深思熟虑许久后,便召集人选组建筹委会。筹委会在群众会上提出修建文化广场的想法,先争得大家的同意后,再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对于被征地的农户,因为先前已经在会上表达赞同意见,如今也不愿做一个言而无信的人。至于资金,刘德江的想法是,有钱的人家多出点钱,没钱的人家多出点力,他带头拿出1万元,很快,选址和资金都有了着落。

  文化广场建成后,恰逢新春,刘德江组织群众办了个团圆年,家家户户相聚在新建的场地上,那场面,热闹极了!如今的文化广场依然是组内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组内都会自发组织一场“联欢晚会”!

  巧解难题项目建设靠提调

  要想富,先修路。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繁华景象,刘德江深知要让槽门组发展起来,首要的就是解决组内交通不便利的问题。蜿蜒的小路七扭八拐,窄得容不下两个人并排走,更别提交通工具的通行,这严重制约了农民日常的生产积极性。

  有了想法,刘德江很快就行动起来。他来到村委会,向村里详细说明他的计划,希望能够争取到项目支持。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村委会也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于是,刘德江便着手解决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目前规划的路线涉及到几户人家的土地,但其中一户人家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男主人家表示他并不是不支持组内的发展,但不能占他的土地。见状,刘德江和筹委会的几人主动上门与之交流。有时夜深了,还能看见刘德江的身影行走在夜色中,这是他第三次上门劝说无果了。

  路,是一定要修的。刘德江心想,既然直攻不行,那便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女主人这边入手,自家人说话到底是比外人更有说服力些。经过多次耐心的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这块硬骨头被啃下来了。

  “你心里的算盘拨得叮当响,我纠结我的一亩三分地,如果大家都想着自己,这事情就完全干不下去。”

  抱团发展产业富民有提调

  槽门组历来就有养牛的传统。当初刘德江回乡创业,第一想法也是养牛。他自小跟随舅舅学习兽医的知识,在养牛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当选为村民组长后,刘德江一方面忙活自己的牛场,空闲之余也时常思考槽门组的发展之路。他认为,农民如果只守着自己的土地过活,那谈何发展?

  他从来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有了想法就要行动起来。他物色了几个人选,与他们商量了自己的计划——创立贵牛乡有限公司,主要培育肥牛,希望以企业为引擎带动本组经济发展。听完之后,几个人一拍即合,但资金还有部分缺口。于是,刘德江找到槽门组的成功人士刘飞,希望他能入股贵牛乡。刘飞很开心能有这个机会回馈家乡,很痛快就答应了刘德江的入股请求。

  不过办企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其中要考虑很多因素,场地选址、交通、牛的品种、销路和市场,每个环节都需要慎重抉择。为了解决牛的品种问题,刘德江一行人远赴山东、重庆等地实地考察,辗转各地后才定下引进品种。

  养牛厂房即将竣工时,刘德江难掩内心的激动,他望着这片土地,不禁感慨道:再过段时间,首批牛就要入住新家了。而在贵牛乡企业的带动下,槽门组90%以上的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养殖规模达2400余头,组内人均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

  现在,受到市场的影响,育肥牛饲料成本增加,但出售肉牛的价格降低,养殖户的获利空间压缩,刘德江又开始重新思考槽门组传统养牛的转型之路。他打算以贵牛乡公司为试点,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投资600多万元,改肉牛养殖为能繁母牛养殖,通过自繁自养降低成本来增加收入。如果试点成功,再推广到组内各养殖户。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踌躇满志。

  无私奉献服务润民用提调

  一般,在贵州习水的农村会将农村红白喜事的管事人,称为“提调官”。他们在红白喜事的安排上拥有绝对的号召力,小到桌凳碗筷的摆放,大到仪式流程的安排,都必须做到礼仪到位,符合地方民俗规定。因此,要做一个受村民尊重的提调官是很不容易的。

  “要做好提调,首先是要有威望。如果大家不听安排,那这场宴席就办不下去。我们农村有句话,叫做‘一家有事百家忧’,大家心往一处想,事情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刘德江和村民有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强求在外务工的人赶回家到宴席上帮忙,在家的农户多出力,等需要出钱的时候,在外的人为集体就能多出钱。

  刘德江认为,年轻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挣钱,有了本钱才能更多为集体做贡献。地邻之间的互帮互助,不仅仅要体现在日常交往中,还应该在这些事情上相互理解。

  他作为提调官对整场宴席的安排上。他将负责掌勺、上菜、洗碗的人员分成两组,两组人员轮流上阵,互不干扰。这样做,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人员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村民们对于他这样的安排很是赞同。

  “最后,要做好提调,一定不要有私心。不管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都要平等地去对待。因为你做的这件事别人都是看得到的。你这个提调是否公正得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是基层工作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十多年间,从村民组长到身兼“乡村提调官”,他行事果断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敢为人先的工作精神,独树一格,深受民众的喜爱,刘德江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服务身边的乡亲父老。

  我合上本子结束今天的访谈,临行前忍不住问了他一句:“叔,您就没有遇到难题的时候吗?”他笑了笑,思索片刻才说:“遇到难题,那就先干起来再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