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记来自遵义市公安局,身材又魁梧,一开始还真是有点‘怕’他,接触久了才发现,他是一个细心、没架子的人。”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敖溪镇官仓村村民陈有丹说起驻村第一书记朱中陆,感触颇深。
今年是朱中陆驻村的第三个年头。去年5月,他再次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来到他驻村的第二站官仓村。朱中陆说,两次驻村,都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每个村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村民所需所盼就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朱中陆说,“刚来到官仓村,绝对不能简单地将过去的经验套用。因村施策是开展驻村工作的关键,要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走到村民当中去。”
朱中陆特别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在每次入户走访中总会在他们家里多呆一会儿,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到村后不久,他就积极参与协调解决了一位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90余岁老人的赡养问题,往老人家里跑了多次,缓解了老人两个儿子的矛盾,使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村民王志强由于意外事故高位截瘫,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照顾他的父母已经80余岁,年老体弱,再加上王志强经常不配合,两位老人力不从心。朱中陆为这个事情操碎了心,三番五次上门沟通,帮助打开心结、解决矛盾。同时,他还向残联、红十字会争取资金为王志强购置电动轮椅。在他的努力开导下,现在王志强已经能够自己坐轮椅外出活动,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
“对特殊困难群体来说,我是驻村第一书记,理应帮他们分担一点。”朱中陆说。
打造基层治理的“先锋队”
官仓村下辖30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297户4756人,产业基础各有优劣,各户情况各有不同,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朱中陆有了想法:“组织能力强,人心才会齐。”
朱中陆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这一核心,走村入户摸排情况,注重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青年农民中培养党员打造基层治理“先锋队”,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服务优势。
同时,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纳入网格中,实现村民组党员全覆盖。充分发挥联户长、党员作用,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组织能力强的优势有很多,就比如环境卫生这一块,最能体现一个村的精气神,我刚来村里就一直把这事记在心上,现在终于能够大展手脚了。”朱中陆通过采取“分角色、大合作”方式,由村民自己负责打扫自家门前卫生,合作打扫通村路、通组路,村民自己出力保护环境卫生。
在他的带领下,2023年官仓村不仅通过遵义市“五强组织”创建验收,成为全市首批市级五强组织村,同时在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基础上将官仓村南塘组规划建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
“环境好起来了,班子强起来了,人心也聚起来了。”村民毛远敬说,现在村里大事小事都有党员冲锋在前,他也深受感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已经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
打好乡村振兴的“组合拳”
打好了组织基础后,朱中陆着手为村民谋福祉。官仓村因明清时期土司朝贡官仓大米而得名,村民种植水稻由来已久,当地所产的大米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素有“官仓贡米”的美誉。
朱中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虽然“官仓贡米”声名在外,但是却缺乏将品牌变现的能力和途径。他认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依托还是产业振兴。水稻是官仓村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而且有配套的精米加工厂,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品牌打响。
朱中陆多次组织专家实地调研,并积极同高校策划团队合作,为“官仓贡米”品牌提档升级出谋划策,同时利用自有资源为“官仓贡米”争取产品展位,真正发挥“官仓贡米”品牌效益,提升精米利润,促进群众增收。2023年,“官仓贡米”精米加工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约200万元,通过订单种植收购模式为全村群众增加收入300余万元。
同时,针对不适宜集中耕种发展水稻产业的土地,朱中陆结合官仓村区位特点,引进藤茶种植试点项目,努力为村民争取到了3亩地的免费藤茶苗种,为村民节约了数千元前期投资,他打算在试点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再向全村推广。“产业振兴是大事,谋长久之事,需要稳扎稳打,盲目发展只会适得其反。”朱中陆表示。
通讯员 包承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