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提克阿热克镇萨尔布群村:“初生的小鹿”奔富向善
2024-11-13 15:4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0月30日,记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提克阿热克镇萨尔布群村。一下车,自治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萨尔布群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勇便向记者分享了一件喜事:“今年1-10月,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80万元,连续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这个边疆村庄的巨变是如何发生的?记者由这个话题开始了采访。

  骆驼养殖场。周静文 摄

  土地“转”了起来

  “今年年初,我们将村里2.4万亩旱田地流转起来,村民一亩地能收入1520元。流转后的土地由种植大户集中连片种植玉米,村民还能在这务工,租售农机具,在家门口就能多增加点收入……”站在刚收割完的玉米地里,李建勇笑着向记者介绍。满地金黄色的玉米秸秆,依旧能闻到丰收的味道。

  提克阿热克镇萨尔布群村,蒙古语意为“初生的小鹿”,属于农牧业结合村。全村共有2.4万亩旱田地,此前一直被村民分块耕种,基本上靠天吃饭,收益并不好。今年年初,李建勇说服村民将原本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小田并大田”的转变。这一举措不仅给村民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更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要说服村民转变观念并非易事,不少农户顾虑重重,他们担心田埂被填平后,自家田地难以辨认。为消除村民的担忧,李建勇专门找来第三方测绘公司,用无人机绘出一副地形地貌图,上面清楚标注出各家各户所占土地的大小、形状等信息。随后,李建勇拿着这张图,挨家挨户上门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建立档案,把田块现状和土地承包合同关联起来,规定承包价格,确定流转期限,设置违约条款,保障各方权益,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村民同意流转土地后,我第一时间就以每亩1520元的价格,将资金转给农户,这样大家的顾虑都消除了,土地成功‘转’了起来。”李建勇说道。

  扒平了田埂,小田成了大田,就有条件进行机械化耕种了。早就等在地头的老板租下这些新田块,开始种制种玉米。春播秋收,9个月时间,玉米喜获丰收,村集体收入了1140万元。李建勇拿出其中的800万元给村民分红,户均分得5000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5位村民坚决不同意流转土地,村里便为他们换了80亩地让其自行耕种,如今对比之下,他们发现每亩地相较流转出去的土地亏了约700元。“这不,他们刚刚还来找我,说也要将手里的土地流转出来呢!”李建勇笑起来,额头纹一道一道,就像秋天的田野。

  骆驼背上有“钱景”

  萨尔布群村只是将土地流转出去赚取租金,但村庄发展光靠土地不行。李建勇在村工作这5年,走的是一盘“萨尔布群大棋”。他带着记者走进村里的“天山夏尔湖”旱田馕合作社,车间里麦香飘荡,揉面、做糕点、打馕……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来村里之前,我一直在企业上班,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2019年来到萨尔布群村后,我就想借助之前的经验,带领村民发展自己的产业。”李建勇找到村里的5名致富带头人,成立了“天山夏尔湖”旱田馕合作社,依托全村1.7万亩旱田小麦种植优势,引进富业公司,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投资850万元建设2300平方米的馕加工车间,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50多人,带动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最火的时候,我们的馕卖到了江苏张家港,让远方的客人也能尝到新疆的味道。”

  村庄的发展不能只依赖于单一产业。为了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李建勇还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畜牧业,村里牛羊满圈。在达牧骆驼养殖场,一头头健壮的骆驼在棚圈里悠闲地吃着草料。站在棚圈前,李建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头骆驼每天产出5公斤驼奶,基地将驼奶以每公斤35元的价格卖给企业,相当于每天便可赚取175元。到了年底,村民还能根据自己出资的多少获得分红。养殖场还针对增收困难群众推行养殖托养服务,村民只需支付少许托养费,收益全归农户。

  “以前大家把骆驼当交通工具,现在发现骆驼全身都是宝,养骆驼可以带领我们致富。”今年30岁的艾力·塞买提和妻子在基地就业,负责拉草料工作,两人一天就能收入150元。“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这在过去完全不敢想。”

  凑巧的是,从昭苏到巩留的高速,在萨尔布群村有一个口子,而养殖场离这个出口只有1公里。李建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计划把骆驼利用起来,发展骑骆驼、露营、烧烤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音乐+啤酒”“驼铃+雪山”的特色旅游体验,从养殖业引出乡村旅游。“已经和邻村谈好了,大家合作开发旅游场地。”李建勇说。

  “巴特小屋”聚民心

  萨尔布群村的初冬,洁净的雪山矗立远方,村民的盆栽还在开花。下午1点多,村民巴特卡·吾恩说笑着将几位乡亲送出门。自从他家打造了“巴特小屋”,村民有事没事都爱来这里坐一坐、聊一聊,学学种植养殖技术,拉拉家常。

  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巴特卡·吾恩2020年拿出自家的3间房打造了“巴特小屋”,帮助调解群众矛盾纠纷。成立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38件。“巴特小屋”就是萨尔布群村的一个会客厅,沙发、炉火、奶茶,这里对很多村民来说象征着温暖。

  “巴特小屋”的诞生,源于李建勇对村庄治理的深入思考。2019年10月,李建勇来到萨尔布群村,他发现村民有问题反映到村里常常得不到回应。“这种现状,得改!”李建勇在全村党员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为此,他以“班子强起来、党员亮起来、作风好起来、群众富起来、民心聚起来”为目标,大力加强村庄党建工作,积极改善干群关系,每月还固定1天为“村民议事日”,村干部广泛收集听取群众诉求。在此背景下,“巴特小屋”应运而生。巴特卡·吾恩说:“我不是村干部,但我是党员,能通过这种形式拉近与村民的关系,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

  乡村治理,重在人心。在李建勇看来,善治的涵义就是在全村营造出“向善”的气场,他倡导村里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相互结对认亲。村民肉苏尔夏·白克吐尔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善”的含义,他在自己富起来后,带动了2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养殖致富。2023年,村民帕热胡不肯参加合作医疗,不巧当年他患上了肿瘤。李建勇和村干部们得知后,反复讨论并发起捐款,帮助帕热胡渡过了难关。此事过后,合作医疗政策在村里深入人心。

  这一系列举措,让村民们对李建勇越发信任。甚至有村民和妻子吵架了,也会给李建勇打电话,请他上门调解。李建勇感慨道,“村民对我的托付很重很重,我决不能辜负,一定要当好萨尔布群村的‘带头大哥’!”

  本报记者 尹丹丹 周静文

  本报通讯员 谢荣 王朝辉 姚新刚 陈宝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