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右)走访看望村民,帮助村民做手工。(三家村村委会供图)
初冬,驱车从河南鹤壁主城区出发,沿淇滨大道一路向北,40分钟后到达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车子在村庄缓行,色彩浓郁丰富的墙绘、修房铺路的作业声,争先恐后涌入记者的眼睛、耳朵,诉说三家村此刻的斑斓与热闹。
三家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常住人口4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八成,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资源禀赋。过去4年,这个普通的村庄,在年轻村书记张桂芳的带领下,逐渐生长出自己的个性,汇聚五湖四海的万千目光。张桂芳本人也获得“第27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度十大巾帼新农人”等荣誉。
彩虹村
一招得当,满盘皆活。对于三家村而言,劝说张桂芳回村参加换届选举,就是盘活村庄发展的关键一招。
11月12日这天,坐在三家村村部的小圆桌前,张桂芳的思绪又回到4年前。“我接到村里的电话说马上要换届了,需要让年轻人回来试试。”那时她刚满24周岁,按照原有的人生轨迹,将会在天津工作、定居。“我的脑子瞬间乱了,激动、兴奋、矛盾、挣扎,各种情绪轮番上演。”张桂芳说,后来在当地组织部门的劝说下,她决定回村试一试。
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回村后,张桂芳拿到了一张漂亮的“入场券”。只是基层工作远没那么简单,更何况,当时的三家村还有高达百万元的债务。张桂芳记得,当时临近农历新年,村“两委”本应该谋划村民慰问工作,但村集体一穷二白。在其他村干部的提醒下,张桂芳只能硬着头皮找对口帮扶企业“化缘”。这件事对张桂芳触动很大,她意识到要当一个合格的村书记,只给群众办一些琐碎小事不行,“我必须要想办法帮助村集体增收、带领群众致富。”
怎么让村庄发展起来?“当时工作重心是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就想着做出一些亮点,让三家村‘出圈’、出名,登上‘热搜榜’。”张桂芳笑着说,她偶然刷社交网络发现,外地有些村做了彩色墙绘,村子变得好看了,还吸引很多人拍照打卡。在吃了许多次“闭门羹”后,她与80后画师张卫国达成合作,“他同意先帮我们绘制,五年之内结清费用。”大概只用了两周时间,三家村主要街道、房前屋后都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绘出了彩虹梯、天使的翅膀等精美画作。张桂芳又辗转邀请当地媒体来村采访,“2021年6月16日这天,三家村第一次以‘彩虹村’的形象登上媒体,随后迎来第一次规模性的报道。”
“2021—2025在做一件很酷的事”,这是张桂芳在社交媒体上的个性签名,是她2020年底刚回村时改的。她告诉记者,现在她不会因为完成了某个项目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有时看到村里明亮的路灯、平整的道路,或者向朋友介绍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时,会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觉得自己很酷。”站在三家村刚刚铺好的沥青路上,张桂芳的眼睛弯成了月牙,说完后爽朗地笑了。
新媒体
其实,三家村真正意义上的“出圈”,发生在2023年3月。3月17日这天,抖音账号“97村长小芳”发布第一条视频,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你见过24岁就当上村长的女孩吗?”视频中,张桂芳以风趣活泼的语言,讲述自己回村当村书记的体验,调侃中带着温情,很快登上了“热搜榜”。流量越滚越大,托举着张桂芳和三家村走向更远。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出圈”,张桂芳感到惊喜但并不意外。她坦言,早在2021年,自己就曾见识过网络传播的巨大能量。2021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连续暴雨,冲坏了三家村的农田、道路,让“彩虹村”面目全非。偶然间,张桂芳刷到某公益平台为灾区捐款的新闻链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到该平台,介绍了三家村的受灾情况,并列出了价值90万元的物资需求清单。
“对方答应尽快制作募捐链接,链接发布两个小时后,就打来电话说物资已筹满。”时至今日,张桂芳语气中依然透露着惊喜。经过多次沟通争取,三家村及石林镇共争取到400余万元的物资,帮助石林镇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受此启发,张桂芳决心借新媒体的力量开辟村庄“致富路”。“我们利用扶持资金建设了直播基地,组建了专业团队,半个月后做出第一条短视频,一夜之间涨了十几万粉丝。”
“聚光灯”下的三家村是幸运的,对发展的迫切渴望与点滴努力都被照见,引来了许多项目和资金。得益于此,这几年,三家村陆续修建了村口坑塘、改造了自来水管网、建设两处观赏游园,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水利及村民饮水条件,也进一步美化了乡村环境,未来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
可“蓝海”之下亦有暗礁,随着关注度的飙升,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很多人会私信或留言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我会快速删掉。”号称“快乐小狗”的张桂芳坦言,自己也会在意、会受伤,其中最让她难受的是村民们的误解。张桂芳语气有些委屈。她告诉记者,账号“97村长小芳”归属三家村集体所有,他们平时会更新作品保持热度,也在以直播带货等方式尝试流量变现。
当然,聪明的张桂芳也能读懂误读背后的担忧,所以她愈发冷静地对待各种邀约。今年夏天,张桂芳参加了一档与乡村女性相关的综艺。节目组前后邀请了她几次,确信能学到些什么后,她最终才决定参加。“没有什么非常大的立竿见影的东西,但可以把一些小活动带到村里,通过策划活动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成长路
“这块地有10米长吗?”“应该有,我给你迈一下。”采访这天,有相关部门来三家村查看新卫生室选址,记者陪同张桂芳一起前往。现场工作人员的话音刚落,张桂芳就快步走到地块一侧,迈着大步熟练丈量起来。随后,对方又抛出几个问题,她也一一给出了可行方案。“年底立项,开春动工。”对方给出肯定答复,张桂芳肉眼可见地开心起来,她邀请记者到村里转转。
看到正在铺沥青的作业车,她解释今年污水管网改造破坏了原来完整的路面,“现在路面能走但经不起折腾,干脆一步到位铺上沥青。”路过村口的水塘,她介绍这是村里争取来的抗旱减灾项目,“把原有的水池外扩硬化后,大大提高了蓄水能力,解决一部分农田灌溉问题。”遇到在村里溜达的张大爷,她掏掏口袋说今天出门没带零食,惹得大爷脸上挂满宠溺的笑容。
回村四年后,张桂芳再说起村里的事总是头头是道。但与现在的游刃有余不同,“刚回村那些天,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感到茫然无措。”张桂芳坦言,自己崩溃大哭过很多次。村干部张二平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他帮助张桂芳快速了解村情,教她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朝夕相处中,张二平看到了张桂芳的成长,他告诉记者:“对比刚回村时,现在的桂芳褪去了稚气,遇到困难哭得少了,更稳重也更能扛事了。”
在张二平看来,张桂芳的成长与蜕变还表现为,对“三农”问题愈发深刻透彻的认识。谈产业发展,她说把东西推销出去不是长久之计,她要做的是一个哪怕很小但可持续的产业,“让大家认可产品而不是某个人,这样无论谁在这个岗位上都能玩得转。”谈年轻人返乡,她说希望更多人看清农村的现实后,抱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想法回来。“这样,哪怕只回来一两个人,也能对当地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五年任期只剩一年,未来你有什么打算?”“没有一定要怎么样。”张桂芳认真地说,她不想要给自己预设什么目标,她警惕结果导向可能造成的动作变形。“比如说,你想高票当选或者能够成功当选,那做事处世可能就会有很多顾虑,进而就会影响一些工作的推进。”张桂芳说,自己不预设未来,只想做好手头的事、走好脚下的路。
本报记者 刘凤双 刘琼
通讯员 王海臣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