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通过选调生招录考试,2023年12月被组织安排到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桥乌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
桥乌村位置偏僻,仅一条柏油路与周边村寨相连。刚到村里时,语言不通、村务不懂,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还好,村干部一直鼓励我,村民的问候也让我静下心来。走在黄昏的炊烟里,远望山中深绿的树,我在思考:该从哪里入手?
石倩(左二)和村干部帮助村民移栽油菜苗。(桥乌村村委会供图)
要想真正融入这片土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隔阂,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亲近。我开始走村入户,弯弯的山间小路,每一条都是问号。
挫折挑战我的好胜心,我迈步走得更远,并把基本民情、重要事项、心得感悟、阶段目标、待办事项全记在小本本上:莫某,家中3人,劳动力2人,从事服装裁剪;龙某,两口子在外务工,儿子在家做自媒体,弟弟在家做护河员,讲苗语;龚某,监测户,曾患脑梗住院,儿子读初中,目前身体已恢复,在外务工,收入稳定……
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处处都是我的办公地点,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不好看,但每一页都关乎村民的柴米油盐、关切与诉求。这本记事本让眼前的人、村里的事在我心里一一有了坐标,成为支撑我前行的“数据库”。
莫大叔是我交到的第一位村民朋友,开田抓鱼、逢年过节他都会喊我到他家做客。乐观的外表下,他的生活压力其实很大,上有两位古稀老人,下有三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他说自己“很累,但一天都不能歇”。天有不测风云,2024年大叔染病,妻子也有慢性病,两人仅靠村公益岗的收入勉强维持家里生活。来村之后,我就把他家情况上报,村“两委”把莫大叔纳入防返贫监测户,申请了低保兜底与因户施策补助。去年莫大叔还在担忧孩子读书的费用能不能给得起,今年他关心的已经是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了。
帮王大叔缴纳医保,窗台上悄悄多了一把白菜;给五保户代买降压药回来,门把手上挂着热气腾腾的烤红薯;积极参与村民的秋冬种,石大哥塞给我一双手套……接地气,让村民待我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蓝天。
“这个大学生会种地吗?”“她这么年轻,说话靠谱吗?”“养猪、养牛补贴能落实吗?”农村的事,发展产业是头一件。我根据村“两委”意见,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有条件的村民参与新产业,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和百香果、罗汉果种植,大多数村民持怀疑观望态度,说来说去,仅有一人愿意试试,还是村委委员。其实,大伙儿内心深处都怀着对致富的渴望,不少人因为技术、贷款等难题不敢行动,还有些人是因为不懂政策、没有信心。
缺乏信心,就帮他们树立信心,把我能做的做到极致。有过艾草管理经验的许大叔是第一批被我的劝说打动的人,50亩艾草是他创业的起点,一年下来,他实实在在赚到了钱。这两天夜里,我自己盘了盘账,截至目前,我已经成功帮助38户农户申请到种植养殖项目补助资金9万多元。
从迷茫到坚定,从认识到认可,从过去到未来,桥乌村永远是我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