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一个被时光浸润的千年古村,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间流淌着祭冬、杨家板龙等六项非遗的活态文脉。自2023年8月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我便与村内的非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石,我们村是省级民俗村,村里非遗活动办得热闹,可年轻人觉得没什么意思,你也是年轻人,得帮着想想新法子,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在走村闲聊时,我的帮带导师——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甫青的话,给了我做工作的启发。
我拿起笔记本,每天一有空就往祠堂跑,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天龙唠嗑。“板龙出游的龙头,都是用竹篾编好再披上‘龙皮’的,做好后可以用好多年,每次板龙出游大多是对之前的龙头‘缝缝补补’。可以说,每个龙头都是村里的‘文物’,承载着村里的历史,但每次修理起来都是件麻烦事。”杨叔向我介绍着板龙历史。
“竹子不容易保存修理,如果用不锈钢等材料来做龙骨,之后进行龙头维修是不是能省很多功夫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观学习,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得到了杨叔的赞同。
找齐材料后,我们从骨架开始尝试。在重造龙头的场地上,不再见掉落的竹屑,伴随着的是钢条切割、焊接时的火花,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一个崭新的龙头在祠堂获得“新生”。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非遗的澎湃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慢慢融入了杨家村,从一个村外的“观看者”向非遗的“参与者”转变,也更加明白到村工作的融入不只是人在村里,更要切切实实参与村庄的活动,了解并融入村庄文化。
村里的非遗要想办好,不仅要向外传播,更要向内扎根。一些学生到村里开展研学活动时,有的问“杨家板龙的起源是哪个朝代?”也有的问“为什么是竹骨龙皮?”面对这些提问,村里大多年轻人却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这让我不禁开始思索,杨家板龙名声在外,但为什么村里年轻人对板龙的了解这么少呢?在走村入户过程中,我发现主要原因还是在传承方式上。杨家板龙作为集体性活动,传承主要依靠老一辈对年轻一辈的口耳相传,但多数年轻人外出工作,平时对板龙接触得少,板龙的历史和文化很难传承下去。
知道原因后,我萌生出开设非遗课堂的想法,从调研年轻人的空闲时间开始,接着向镇村干部请教开课经验,再到设计非遗课堂的开设方案,与帮带导师共同交流可行性……在接下来的一周,我利用晚饭时间,和网格员挨家挨户宣传,给非遗课堂“招生”。
第一节课,学员站满了大半个祠堂。“龙是我们村的精神图腾,这龙头上写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指着祠堂里的龙头和五兽,非遗传承人杨叔介绍道。
“板龙巡游经过村民家,都要‘点头’送福,你们上完课后可以拿着几节板龙在村里‘巡游’一圈,体验下‘迎龙送福’。”在常规的讲述外,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体验课。课后,有村里的年轻人和我说,“以前只知道村里板龙有名,今天上完课,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文化内涵,回去后我要跟朋友讲讲板龙的故事。”
首期课程的成功,也让非遗课堂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听讲。不少村民还带着自家正在上学的孩子过来一起听课,在饭后的村广场上还有孩子拿着龙灯进行“板龙巡游”。就在今年元宵板龙巡游中,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或参与到板龙制作中,或参与进游行队伍中,板龙巡游的队伍越显生机与活力。
而今,非遗于我,不再是档案里的冰冷名录,而是村民们制作板龙的热闹,是板龙巡游时散发的温度,是孩子们一同游行时的欢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做好村里的非遗体验、宣传,挖掘、开发好这一文化宝藏,做好研学体验、文创设计,让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石磊(右)向非遗传承人杨天龙了解板龙历史和制作技艺。沈艺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