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察 | 从一朵栀子花看艺术如何进村
2022-07-01 10: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地里的栀子花我卖3元一把,在上海超市卖到16.9元,是不是太低了?”

  “进电商平台,人家配瓶子加包装,也要费用啊。”

  6月22日,梅雨时节,在浓云与栀子花馥郁浓香交织的黄昏,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响堂组的“大马营”营地上,几位农户一边捆扎栀子花一边闲聊。

  在响堂,一朵栀子花引来一个“乡村MALL”和一群艺术家。当艺术介入乡村,如何找到完美的“连接口”,既能艺术地扮美乡村、带富乡村,又能不和群众的生产生活脱节,带动他们享受艺术,从而美美与共?

  栀子花引来艺术家

  据说,南京街头80%的栀子花来自响堂。这个老山脚下的小村种植栀子花、艾草已有30多年历史,全村82户人家,大部分农户都有花田。一个栀子花季,从花开到花谢20来天,农户每季每亩收益在1万多元,多的可达3万多元。

  栀子花开,端午节来。栀子花的元素凸显在响堂的各个地方,不但村民门口有栀子花,就连村里的咖啡店都是以栀子花命名的。“栀咖啡”对面的人家,一对夫妻忙着把新鲜的栀子花扎成花束,女主人打开手机微信,向买花的游客推销:“前天有个人用栀子花炒肉丝,味道好极了。”

  响堂栀子花,不仅是审美的花,也是公益的花。响堂“朴育小院”发起人之一赵真,携手同事组织的“爱心栀子花”公益活动已坚持4年。3000名孩子参加栀子花义卖,卖花所得捐给了西部乡村小学,帮助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心星阳光希望小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长城中心校、甘肃省武威市五墩小学修建了塑胶跑道、篮球场等,还让孩子们拥有了新的取暖器。

  山栀清香,带来发展新机遇。华光社区依托栀子花、峡谷、享堂水库等自然资源,按照浦口区文旅集团联合江浦街道启动的“响堂计划”,打造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响堂计划”涵盖村庄改造、产业振兴等诸多内容,引入艺术家、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对乡村要素进行重构。

  去年和今年,响堂已依托端午节、栀子花、艾草等文化元素,举办了两届“栀子花大会”。今年的“栀子花大会”,引入诸多知名诗人,推出“响堂诗集”,村口道路上、树林里、花枝上,随处可见充满设计感的诗句,响堂变成了诗山诗海。赵真说,老家变得如此文艺,确实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等农民一会,拉农民一把

  “栀咖啡”的外墙上,刻有一朵大大的栀子花,以及中英文混合的标语:“向山的窗——Poetry in the valley”。“作为浦口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项目,响堂将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晓玲说,在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同时,华光社区坚持城乡融合,打通艺术家、设计师、乡野“潮牌”等进入村庄的通道。

  用杨晓玲的话来说,艺术进响堂,建成的东西不能太城市化,不能让农民看不懂,不是只增加一条购物街,还必须把产业带进去,特别是已经小有名气的响堂艾草和栀子花。做到这两条,才能算是“艺术赋能乡村”“艺术重构乡村”,否则,只有艺术不见乡村,就太不接地气了。

  “响堂计划”规划中,有四分之一篇幅谈的是打造响堂栀子花、艾草等特色产业。除“栀子花大会”,还帮助开展农超对接,推出设计师联名的栀子花花盒、“诸邪退散”花束等热销商品,原本5到8元的简装栀子花,包装后可卖到30元。据浦口区文旅集团有关人士介绍,今后将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扩大栀子花种植面积,擦亮栀子花这个金字招牌。

  响堂“艺术赋能”还有一条重要启示:走还是留,由村民自己决定。目前,响堂对有进城购房意愿的村民,推荐其与建设方签订房屋租赁协议,通过以农房养商品房方式,减轻其购买商品房的经济压力。对打算在村创业的村民,鼓励其对闲置农房进行“包装”,参与建设。“我们不会把村民都迁出去,靠吃租金过日子,希望留村居住的村民,能在与艺术家和新业态的碰撞中学会致富本领。”杨晓玲说。

  目前,响堂组82户村民中,已有38户搬了出去,将房子租给“响堂计划”建设运营方,租期为20年。他们将陆续看到自己的老屋变为潮流餐厅、酒吧、民宿或艺术家工坊。一些尚留在响堂的老村民表示,是把房屋出租参与建设还是留在村里,他们还在观望。“栀咖啡”的房东朱地兵是第一批将闲置房子出租的村民,每年2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让他手头宽裕了不少。20年后,房子还是他的,老朱可以继续出租,也可以交给子女经营。

  艺术设计还需根植本土

  为促进新老村民之间的沟通渠道,华光社区党总支牵头准备成立响堂村民理事会,推选9名理事,由社区书记担任召集人,理事包括“新村民”代表、老村民代表等,以新机构商量解决新问题。这两年,社区党组织安排几十位老村民在新村民的响堂建设项目中就业创业,还请新村民帮助设计、指导经营、带引客源。社区党员也响应号召,把老屋拿出来参与建设。

  在响堂计划运营方负责人辛兴的眼里,艺术家和乡村是一种共生关系,“我们从设计到运营更强调价值,强调对人特别是游客的服务。”目前,运营方已引入7 个户外项目和35家乡野商业潮流品牌店。已经开业的“大马营”露营、“栀咖啡”已经成为网红景点,天气好的周末,咖啡师1分多钟就要做一杯咖啡。

  阿里巴巴总部大楼等项目设计者沈雷、著名空间设计师陈卫新、胡友培、金鑫、陈浩等的加入,让响堂成为设计师圈子里的一个热点。堂屋、村宴、收故事的老万、乡村文旅讲习所、莫干山民宿集群等一批项目,则将在今年年底完工。届时,一批新村民将入驻响堂。

  “响堂计划”对新村民的遴选标准为“社群或圈层领袖”。村里34号院“打做”的主人,是英国金匠协会最高奖得主、响堂新村民王克震。“打做”是一间金属工艺展厅,也是南京艺术学院金属工艺艺术课程与创作实验基地。王克震最近接到了筹建中的村民理事会交办的事——开发“栀子花”为主题的器物系列。王克震说:“在传统乡村,一个铁匠铺的叮叮当当就是乡村生活的背景,这是属于乡村的声音。”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要“潮”还是要“旧”,是把时髦作品带入乡村还是侧重守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确实是一个难题。在不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游客经常能看到千篇一律的水车、磨盘,或是大片的花海、堆砌的石山。而在另外一些乡村,所谓艺术赋能变成了村头或后山多了几尊看不懂的雕刻,且与周围乡野气息不搭调。

  对此,响堂计划设计师之一陈卫新说:“在乡村,设计师要克制自己的表现欲,注重内心,注重人的感受。”拿响堂的新建筑物来说,外立面建筑材料以夯土和灰白漆为主,在青山的掩映下尽显村庄的自然色调,低调与克制反而带来了一种“高级乡土气息”。在植被绿化上,则采用老山地区的乡土树种,包括乌桕、黄连木、杜仲、朴树,自然而不突兀。

  完全脱离乡野,注定行不通。有时候,设计师也得听农民的。“响堂诗集”举办前,诗句牌放哪里,要和村民商量。池塘边建了个半月形花坛,花坛边居住的农户在建设前是同意的,建好后他觉得形状看起来不吉利,设计师修改了花坛形状,在一侧用砖石多砌出一小段尾巴,皆大欢喜。

  “用乡村的一产,做乡村的二产,再通过三产卖出去,也是艺术可以赋能的地方。”杨晓玲“在农言农”,她认为,“从栀子花种植,到栀子花大会,到栀咖啡,再到响堂诗集,就是这样一个艺术赋能的过程。农民可能看不懂村上的诗,但他能看得懂你办的事。”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