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我在村”系列观察④当“正青春”邂逅“最基层”
2022-11-25 11:2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李慧 陈佳 刘红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他们,扎根在美丽的乡村。

  他们,拥有田野的宽度。

  他们,在月光下听取一片蛙声。

  ……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江淮大地上,1500名安徽省到村任职选调生主动拥抱广袤乡野,把理想扎根基层沃土,把“论文”写进乡村振兴篇章,读懂乡村这本“无字书”,在“最基层”谱写了“正青春”的成长故事。

  当好“小跟班”

  上好入门第一课

  7月盛夏,光影斑驳、高柳鸣蝉。在安徽省组织干部学院举办的安徽省2019年定向选调生初任培训班上,罗沙沙坐在靠窗的位置,思绪有些飘飞。数日前,她还是东南大学的一名学生,20天后,她再次背起行囊,和其他240名一起培训的“同窗”,奔赴田野乡村。

  背着行囊的罗沙沙,下一站到哪了?来到芜湖市镜湖区方村街道花园村,担任村书记助理。回忆起那次岗前培训,她表示干货满满,“20多天的课程,不仅有政策法规、党性教育等理论培训,赴金寨村、小岗村开展现场教学,还有技能提升实操课。”罗沙沙回忆说,他们小组被要求现场模拟组织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回应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虽然小状况不断,但大家都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我到村里后,有一次负责组织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大会,心里就有底了。”如今,面对花园村的各项工作,罗沙沙俨然是驾轻就熟的“老把式”了。

  岗前培训帮助选调生补齐政策短板,建立了对农村工作的初印象。到了村里以后,又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安徽省委组织部建立县、乡镇“双导师”帮带制度,把选调生工作村作为县乡领导干部的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传授农村工作方法,指导开展国情调研,帮助他们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农村工作。

  施亚鑫是合肥人,初到明光市三界镇碾城村,人生地不熟。她的帮带导师、三界镇党委书记王志谋时常鼓励她,指导她参与项目谋划、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两年来,施亚鑫参与谋划了镇里20个基础设施项目、22个产业项目。

  施亚鑫还是顾宏娟的“小跟班”。“小施啊,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不要见外!”“走,我带你去看看农户,顺便了解生产情况”……村书记顾宏娟每次入户走访也都喜欢带上施亚鑫,教她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现在,碾城村560户1987人基本都能叫出施亚鑫的名字,施亚鑫在这片土地收获了成长和归属感。

  做几回“热锅蚂蚁”

  在一线淬炼本领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安徽省委组织部农村组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把选调生放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锻炼,安排到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等担任村书记或主任助理,全面参与基层党建、疫情防控、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各项村级事务,让他们多当几次“热锅上的蚂蚁”,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壮筋骨、长才干。

  “我们村山好、水好、环境好,还有啥要整治的?”对于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部分村民都不理解,有的村民就是拿着扫把不情愿地应付一下。村书记邵栋梁喊来村书记助理江紫薇,给她“压担子”。果然,几次入户动员工作做下来,江紫薇碰了一鼻子灰。

  “症结出在哪?”邵栋梁问。

  “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江紫薇一脸委屈。

  “那咱们就想办法让他们理解。”邵栋梁安慰道。村里决定选取党员胡财保作为示范户,让老百姓看见整治前后的变化,变“不情愿”到“主动干”。接下来,江紫薇三天两头去胡财保家做工作,赢得了胡财保的支持,庭院里栽了花、种了草,干净又整洁,还在门前张贴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A类户评定牌,引来村民的羡慕,纷纷加入到元潘村“颜值”升级改造中来,美丽元潘的“愿景”一步步变成了实景。

  丰收时节,在萧县圣泉镇穆集村的粮库前,村书记助理张倩看着面前高高堆起的小麦,半年多来的焦急、委屈,在这一瞬间全都转变成了满满的成就感。

  张倩初到穆集村时,村里正在谋划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工作,张倩虽然听不懂,却也热血沸腾。可当村书记杜龙彪布置工作时,张倩也领到一份。瞬间,她就蒙了。自那以后,张倩白天跟着村干部入户,晚上回到住处查找资料、狂补知识。一段时间下来,再到村民家走访,政策说得明明白白。

  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穆集村有334户群众参加了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204亩。“今年,合作社小麦产量约130万余斤,总产值210万元,净收入近100万元,村集体经济打了个翻身仗。”张倩说着,一脸兴奋。“小丫头勤学习、肯吃苦,是个好苗子。”一旁的杜龙彪称赞道。

  抓实国情调研

  读懂乡村“无字书”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安徽省从2018年起将选调生调研制度写入《安徽省选调生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到村选调生每年至少确定1个专题进行调研,撰写1篇调研报告,并纳入考核,作为评先树优、选拔培养的重要依据。从2020年开始,每年部署开展选调生优秀国情调研报告评比表彰活动,为全省到村选调生搭建同台竞技、比学赶超平台。

  今年3月,省委组织部发布关于表彰2021年度选调生优秀国情调研报告的通报,通过对全省1500余篇调研报告的择优筛选,65篇报告进入省级评选,经过内容初审、文献查重、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及优秀奖。利辛县城关镇武杨楼村副书记代洪龙撰写的调研报告——《利辛县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与思考》获得了一等奖。

  2019年,代洪龙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武杨楼村,经过一段时间走访调研后,他发现村集体经济是武杨村工作的“短板”,便利用所学,带领村子创建26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指导武杨村及周边地区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帮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3万元增加到92万元。

  今年8月,乡村干部报启动2022年到村任职选调生优秀国情调研报告投票评选活动,宣城市宣州区养贤乡山河村书记助理艾婷撰写的报告——《“三无”渔业村蝶变美丽“小康”村》荣获二等奖。

  山河村位于水阳江畔,村民以船为居,天然捕捞和少量人工养殖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曾经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艾婷立足渔民村的实际,剖析渔村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一个“三无”村蝶变的经验中发掘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良方”,从一个贫困村改革优化的做法中提炼创新思路、先试先行的启示,打磨出一篇精品报告。

  “调研的过程是于细微处挖掘题材、琐碎中找出思路、平淡处提炼观点,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通过这次撰写调研报告,我不仅培养了勤于总结的好习惯,还增强了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处理突发急难问题的应对本领,更积淀了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情怀!”艾婷笑着说,“我想给这样的自己点个赞!”

  岁末在即,这批选调生到村任职即将期满,将带着在基层学到的宝贵经验,开启新的征程。新的一批选调生将接过他们的“接力棒”,续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