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村一角。
漫步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苦茶种植基地的游步道,身着瑶服的村民正在茶园采撷新鲜茶叶。山间民宿,村民魏盛花正在打扫客房,准备迎接游客……
长山村原是深度贫困村,开车到县城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山路,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如今,路通了,水来了,电足了,网好了,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中南大学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村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集体经济焕发活力,2021年11月,长山村获评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
输血+造血,苦茶果蔬让村民“心里甜”
长山村山高坡陡,以往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零散养殖补贴家用。整村脱贫后,中南大学新一批驻村工作队进驻长山村,最大的任务是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带领全村百姓富裕起来。
整整三个月时间,驻村工作队员们一头扎进山间地头展开调研。山多地少、气候湿润、土壤富硒,工作队想到了“山上茶叶、山下果蔬药材”的生态种植新路子。
发展的蓝图已明确,驻村工作队立刻开始行动,先是成功争取了中南大学帮扶资金280万元,集中流转600亩土地建立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种植示范园,同时还聘请到技术专家对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村民参与茶园种植管理,另外还流转了700余亩土地,打造供给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种植基地和红心猕猴桃、艾草种植基地,为村民创造了50余个长期固定工作岗位。
“工作队帮我办理了小额贷款办食用菌厂,还帮我办手续跑销路,帮了我大忙。”村民吴观胜说,产业的兴旺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信心,纷纷办起蜜蜂养殖厂、食用菌生产大棚,打造“瑶鼓”“瑶韵长山红”等特色商标,村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集体经济分红也实现“零”的突破。
线上+线下,丰富渠道让产品“卖得快”
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中南大学食堂与长山村签订采购协议,定期、优先采购长山村茶叶、蔬菜、水果、大米等农副产品,仅2021年一年就采购长山村450万元农副产品,同时通过专柜帮销、职工团购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长山村农副产品,完成帮销金额50余万元,建立直供模式“以购代捐”,“江华-中南大学”农副产品直供体系得以建成。
为了让“土货出山”,长山村还尝试搭上网络直播的“快车”,在全村营造“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良好氛围,先后10余次举办江华县农特产品进校园以及节日福利团购活动,为长山村农户累计销售农产品数十万元。
看到直播带货的潜力后,江华县趁热打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瑶都优品”电商平台,完善网上展示、宣传和物流配送等服务,健全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长效机制,目前已上架了20余种特色农副产品,共销售农特产品75万余元。同时主动联系批发市场、超市、餐饮公司等10余家大宗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商户,签订采购意向协议,以消费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绿色+瑶色,农旅融合让群众“有干劲”
兴村更要富民。在做强农业产业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和长山村村“两委”将突破点落在了农旅融合上,引导村民“自己富”。目前已经开发了凤凰山峡谷十里桃花路、紫薇山溶涧、瑶族生态休闲山庄等生态旅游项目,发展乡村绿色生态旅游。
“现在旅游发展起来了,我的民宿一年能接待不少人呢,游客白天可以去景点游玩,采摘高山苦茶,晚上住民宿、尝瑶族特色菜,生意很火嘞!”脱贫户魏盛花在专家的建议下,利用本地原生态环境和瑶族民俗风情等要素依山就势建造了特色民宿,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低是不争的事实,延长产业链,打造更丰富的产品线,是长山村的另一条“富民妙计”。长山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出资占股,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做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浓厚“瑶色”的高品质农副产品。
村内的瑶郡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将村民种植的品质良好的红薯加工成红薯粉,推动村级加工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目前已累计助农增收160余万元。
曾经困羁于山,如今兴业于山。“村里集体经济好了,不仅能分红,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工作机会,生活真的有了奔头。”村民吴尧军乐开了花。
本报记者 华贤东
本报通讯员 张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