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脱贫攻坚最高领奖台的村干部们
2016-10-21 10:05: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策划:丁青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 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共有38人分别获得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和创新奖。本报从中遴选了5位获奖的村干部,将他们在扶贫攻坚一线忘我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带领群众刨穷根的艰辛历程呈现给读者,相信对大学生村官有所裨益。

蒋乙嘉(左一)带领村民硬化田坎。

  蒋乙嘉:实现产业扶贫目标

  现任职务: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党支部书记

  获得奖项: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蒋乙嘉这个人有点儿“怪”——好不容易走出穷山沟,当了兵,提了干,复员当了大老板,却又跑回老家蓬溪县拱市村当农民。为了这,蒋乙嘉付出了全部家当——1300万现金和长春、北京的住房。他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村道建设、水利改造、撂荒地改造以及村产业结构调整上。

  问他为啥要这样?他的回答很简单:喜欢泥土的芳香,家乡需要我。“我要让村民过上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今年58岁的蒋乙嘉,是个从小闻着泥土味儿长大的农村娃。他的人生轨迹,就像一个圆:农民、军人、民工、老板、农民。花费30多年光阴转了一圈后,他又回到起点,这一年,是2007年。

  近十年时间,拱市村在蒋乙嘉的带领下,村道公路修好了,可通达村中每家每户;村里的水池蓄满了,能直接灌溉农田。蒋乙嘉还请来了专业人员测土测水,确立了稻田养鱼、核桃、柚子、花卉等多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400亩,种植千叶佛莲5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的发展,如今的拱市村人骄傲地说,他们的山上是“钱袋子”,山下是“米袋子”。

  实现产业致富是蒋乙嘉扶贫的目标,通过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14年的9196元,增幅高于蓬溪县城镇居民增收水平。

  蒋乙嘉曾说:挣钱难,花钱也难,花得有意义更难。蒋乙嘉这几年对拱市村投入近2000万元,把昔日贫穷落后的拱市村变成今天的“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的新天地。如今,拱市村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环境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先后获得蓬溪县第一批“小康村”、县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等称号。他本人也获得“首届四川省十大扶贫好人”称号,2015年当选蓬溪县人大代表。 (钟 合)

 

朱玉国(右一)和村两委其他干部商议工作。

  朱玉国:期待实现三个梦想

  现任职务: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

  获得奖项: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吃水没有源,走路很艰难,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这是10年前曾记畔村的真实写照。当时曾记畔村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极为恶劣,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贫困像石头一样,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

  2006年10月,曾记畔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并拨付20万元扶贫互助启动资金。

  如何搭上国家金融扶贫快车,让曾记畔村“涅槃重生”?这考验着朱玉国等支部一班人。没有经验,他们只好“摸着石头过河”。

  朱玉国多次听取各方意见,与村委会成员商量如何变贫困群众“等救济睡着吃”的观念为“靠双手干着吃”,并和全体村民定下规矩:村民从互助基金贷款,要入股互助社,按4:6的比例发放贷款,实行五户联保;确定党员和贫困户“一帮一”等互助资金运行制度。就这样,曾记畔村村民依靠一两千元的互助资金起步,通过养殖、种植,赢得了脱贫“第一桶金”。

  10年来,互助资金发展到538万元,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健全,并和“千村信贷”捆绑,撬动了数倍发展资金。同时,培育了一批讲诚信的新型农民,涌现出冯秀全、张国定、牛生虎等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

  2006年以前,村民牛生虎家一只羊也没有,2007年他通过互助社借款2000元买了4只母羊滚动发展,2012年利用“千村信贷”项目捆绑借款1万元,目前牛生虎家的羊只存栏已达300多只,成了村里的致富典型。这样的例子在曾记畔村不胜枚举。

  依托互助资金,曾记畔村人均纯收入10年增了10倍,贫困户数由原来的385户减少到175户。村民们自觉将借款用于发展项目,且还款无一人违约。

  “我有3个梦想:如果村上的互助资金量达到300万元,就能为全村2000多村民每人交纳50元医疗保险;达到600万元,就能为每人交纳养老保险;达到800万元,就能给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每人奖励2万元。”朱玉国说,第一个已经实现,剩下的指日可待。

  在曾记畔村互助资金成功运行的基础上,盐池县互助社已发展到91个。今年1月,国务院对金融扶贫“盐池模式”给予表扬。 (杨之汀)

 

熊尚兵查看猕猴桃生长状况。

  熊尚兵:不当老板当村官

  现任职务: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党委书记

  获得奖项: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现任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党委书记的熊尚兵,19岁开始做水果生意,30岁开饭店,不到40岁已是身家数百万的煤矿老板。但他的人生轨迹,却在2003年来了个大转弯——那年,刚过不惑之年的熊尚兵放弃生意,回到土生土长的齐圣村,当了一名月薪800元的村干部。

  “一个人赚再多的钱能用多少?带动群众都富起来,更能体现我奋斗的价值!”熊尚兵这样说。

  没有公路是齐圣村多年之痛。村里盛产的柑橘运不出去,成吨烂在地里,外面产业也进不来。全村4000多号人,最多时有1200多人外出打工。就任村支部书记后,熊尚兵发起的头号工程就是修12公里村级公路。

  2005年,村里终于争取到修路立项,总投资为477.15万元。财政拨款274万元,剩下靠村里自筹。熊尚兵自己先掏了几十万,村民也凑了一笔钱,很快把施工队请进了现场。

  那段时间,熊尚兵天天开着私家车,带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监督小组成员到县城和万州,货比三家外加努力砍价,买回价廉物美的河沙水泥。项目完工一结算,齐圣村仅用一半市价就完成了工程,质量却被验收组评为“全县最过硬的村级公路”。

  村级公路修好后,熊尚兵一直盘算如何发展村里产业。

  齐圣村的地貌以山地为主,海拔从200米-1000多米,呈立体结构。当时全村主要的产业是柑橘产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品种落后价格也卖得不高,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方几乎全是荒地。经过一番调研,熊尚兵发现齐圣村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说干就干,熊尚兵召集村民流转土地搞专业合作社,主打优质有机红心猕猴桃,基地经营权不外转,采取保底入股分红方式运作,村民以土地和现金入股,还可以打工每天领取40元至100元不等的工资。当年第一批猕猴桃成功挂果,产量达3万多斤,卖了90多万元,入股的每家多赚了1万多块。现在入股合作社的股金已经赚回,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红心猕猴桃则被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

  为迎合都市人的需求,熊尚兵还在村里布局了特色水果产业园区,现在每年可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万元。今天的齐圣村,是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示范村,熊尚兵本人也连续4年被开州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静雯 华龙)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