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中药材赋能 “参”根发芽在大山
2022-09-23 09: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王艳红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定制药园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你能帮我们解答下吗?”

  ……

  袁青松的微信里时不时地就会弹出各种各样的提问。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贵州剑河团中药材产业组、榕江团中药材产业组成员,他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种植户、经营户解决一些让中药材如何“参”根发芽的急难愁盼问题。

  袁青松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药材栽培专业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这次派出了袁青松、周涛、李鹏飞、欧小宏、肖承鸿等5名专家,在剑河县、册亨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地开展科技服务。

  彭在植,剑河县磻溪镇高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几年前他曾是剑河最大的豚鼠养殖户,这两年转行来种丹参。丹参在剑河并不是传统优势产业,但彭在植不信邪,想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可他也有担心:第一次种,没经验,种上之后发现成本很高,尤其是除草,不到100亩地,每次除草人工费就要将近10万元。此外,药材种出来后怎么保证销售,都是难题。

  正当彭在植担心之时,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来到了剑河。专家们实地调研,为他定制了一份解决方案,最核心的内容是协助他申报“定制药园”,还帮助建立起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定制药园可以解决中药材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剑河的山多,药材种植推广小型机械化太难,而且,当地严重缺水,药材种植的人工成本很高……”专家们也不是什么都顺着农户。他们组织产业会商后,认定:太子参经济价值高,种植周期短,回笼资金快。太子参理应成为当地田间的绝对“C位”。

  “换种”也成了种植户的共识。当地的老品种抗病性不好、一级品少,卖不出好价钱。

  新“种”从哪来?周涛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自己就带领团队投入太子参种质资源搜集和选育工作,从全国各地搜集种植野生种质资源上千份,筛选出适合贵州产地环境的种源,大大提高了太子参的均匀性、特异性、抗病、抗旱、抗贫瘠及耐寒性,一级品的比例从15%左右提高到50%以上。

  “我们种上了周涛团队选育研发的“施太一号”,病害少,长得整齐,好管!”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简荣感激地说。“施太一号”帮助种植户克服了太子参产业种源混乱、种性退化等关键瓶颈,亩效益可提高30%以上,目前已在施秉、黄平、剑河等地推广种植1万余亩。

  针对太子参多发的叶斑病、根腐病,袁青松也出手了,研发出了可针对性治疗的生物农药,帮助太子参发病率降低了30%。

  一个盛夏过去,李鹏飞博士被晒得黢黑,脸上晒脱的皮清晰可见。他说,自己很愿意往田里跑。很多东西必须到了地里才知道最真实的情况。就像黄精,种植户都说抗病强,到了地头才知道,它根本不抗病,“原因在于很多种植户买来的苗是带病的!”可是病苗已种了下去,总不能把种了这么久的苗一铲子铲掉吧?所以,李鹏飞还得给农民想辙,教他们识别病苗的本领,“下一茬,别再被骗了!”

  不在乡村,就在去乡村的路上。这个夏天,周涛也晒得不行。他说,团员们都习惯了备几件换洗衣服在办公室,随时准备下乡。有团员刚成家,小孩几个月大,妻子工作也忙,但只要说下乡,开上车就跟着走,一呆就是好多天,回家后得哄妻子开心,包揽所有家务。“但没有人来跟我抱怨过!”

  当前,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的5名博士,已在剑河县、册亨县、榕江县、从江县开展科技培训10多次,解决了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管理等难题。专家们打算在3年内帮助这几个县创建一个品牌,推广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帮扶建立一套中医药产业体系,让小小的太子参在大山深处“参”根发芽,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希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