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盛开团结进步之花 ——访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真巴村党支部书记边巴
2023-09-27 10:48: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7月,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真巴村嘎拉自然村,嫩黄色的崀那布(一种牧草)开满群山,牦牛随意地散步并啃噬小草。村后,1293株数百年的野生桃树沐浴着西南季风抽枝散叶,为来年春天桃花节的漫山粉红积蓄力量。

  嘎拉村号称西藏桃花村。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和嘎拉村干部群众聊家常、话增收、说发展。总书记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走进村民家崭新的藏式小楼,感受传统的藏地风俗;徜徉栽种年代久远的野生桃林,感受大地的勃勃生机;攀上观景台,鸟瞰尼洋河的深碧与色季拉山的壮美……这里的一切美好,正如刻在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出口处的一行诗句所形容的那样——

  “幸得识卿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记者:您能否帮我们介绍下嘎拉村的历史?

  边巴:嘎拉,藏语意为白色的岩石。村边的河叫尼洋河,意思是仙女的眼泪。上世纪80年代,村民住两层木板房,一层住牲畜、装饲草,二层住着全家人。上世纪90年代国家林业改革前,全体村民主要收入靠“砍山”,砍山吃山,辛苦又危险,每逢伐木季和雨季,男人上山,女人在家担惊受怕。林改禁止伐木,但在2000年前,不少人依然偷偷砍伐树木做饭取暖。天然桃林没人看护,也有村民迫于生计砍桃树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前年到访嘎拉村,请您回忆一下,总书记嘱托了什么?

  边巴:对嘎拉村村民来说,2021年7月21日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村民挥舞着洁白的哈达欢迎总书记,不少人流下了泪水。在嘎拉村,总书记停留了1个小时左右,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总书记对藏族群众的殷殷关怀、谆谆嘱托,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在村民达瓦坚参家,总书记仔细察看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等,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聊家常。达瓦坚参告诉总书记,这些年他们家靠着跑运输、桃花节分红、土地流转、种植养殖,去年全家收入超过30万元。总书记说,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我们听了,心里暖暖的。

  记者:牢记嘱托,推动乡村振兴,村里首先抓什么?

  边巴:我们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我外出学习,发现发展好的村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党组织凝聚力强。我在村工作18年,始终把促进班子团结、提升班子的战斗力放在首位,遇到大事难事,都是党员带头干,做出示范,带动群众跟上。党组织书记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然后才能办好想办的事。

  记者:一个村庄得到发展非一日之功。嘎拉村的文旅产业发达,是不是从文旅节开始的?

  边巴:总书记称赞我们嘎拉村是“桃花源”。桃花确实是嘎拉村起飞的“发动机”。2000年前,村里的1293株古桃树被分给农户,仅仅维持基本养护。2002年前,随着周边到村里来观赏桃花的人越来越多,村“两委”萌生了发展桃花经济的想法。自2002年以来,村里已成功举办20届“林芝桃花文化旅游节”。今年的文旅节,村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万元。

  抓住文旅节,村庄得到了大发展。嘎拉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3年的5万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460万元。2022年受到大环境影响,虽然村集体经济降到132万元,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达到36000元。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超过700万元。下一步,除桃花观光外,我们将继续发展观光采摘和骑马、响箭等民俗文化活动,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记者:20年来,嘎拉村大力推进生态价值转换、农业综合体及嘎拉桃花源等项目建设,你们在乡村振兴中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边巴:我们的感受有三点。其一,把祖辈留下的东西用好用足,桃花源、尼洋河等自然资源和藏地风俗风情,构成乡村旅游的两大要素。我们要帮群众选取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农牧民容易参与的行业加以引导和扶持。现在,群众的认识水平也上来了,不再乱砍滥伐了,看到稍微粗点的桃枝有断裂,村民都会小心地绑好。

  其二,村“两委”要敢于尝试,前提是确保群众利益。前些年,村里以一亩地800元的价格流转了29户农户的桃地270亩,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开发。文旅节期间,过去农户自行摆摊,收益不均,村民之间矛盾大,卫生也不行。我们尝试给摊位编号,全体村民15天轮换一次,促进公平,解决矛盾。接着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把摊位经营权从个人手中收回,由村集体雇村民来经营,出工的有工资,收益归全体村民分红。后来,外村人来摆摊,有了新的矛盾。今年,村“两委”决定对外来摊位进行竞标,选择一些村里没有的业态比如咖啡、旅摄等,引入不少外地投资者,规范有序管理,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是想办法拉长旅游产业链。现在,村里打造了100多亩水果采摘园,种植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延长旅游时间。同时,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商品发展,促进了藏香猪肉、藏式木碗、桃花手串等多种产品进入了市场。产业链延长也拓展了新岗位,我们邀请村里的脱贫户担任厨师、餐厅服务员、商店销售员。我们还在努力建设二次消费打卡点,目前二次消费的收入只占旅游总收入的25%,争取明年提高到50%。

  记者:桃花是天赐,机遇靠人抓。除了桃花,村里还有其他产业吗?

  边巴:独木不成林。桃花过去两年为我们户均增收13万元,但只有桃花是不够的。这些年我们努力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依托距离嘎拉村不远的拉林高等级公路、拉林铁路、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运输产业。除了丧失劳动力的家庭,村里几乎家家跑运输,货车、装卸机、挖掘机,各家都有一两样。近两年,农牧民运输队共创收680万元,确实做到了共同富裕不漏一人。

  记者:守望相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总书记念兹在兹。你们平时是如何抓民族团结工作的?

  边巴:落实总书记嘱托,我们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村中心广场就叫团结广场。我说一个小故事,你就能感受到。嘎拉村不少村民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河南、四川等地的菜农耕种,彼此从无争执,你送我菜,我回赠你肉和水果。村民才旦扎西就为菜农赵金艳送去了3头牦牛。村民从菜农手里拿到的租金为每年每亩1500元,为什么一下子送了3头牛?才旦扎西腼腆地回答:这个是不能用钱来算的!总书记指出的“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早已成为嘎拉村的真实写照。

  本报记者周静文李慧

  本报通讯员李世强刘鹏程李玉领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