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一企”,爬坡过坎现坦途 ——来自小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2023-11-15 17: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小坡村大坡挺多。贵州省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周智勇开着他的越野车,载着记者以及另外两名选调生王欣雨、唐维波,在急升急降的村道上飞奔。

  此次我们调研的主题是产业振兴。一路追问:2014年仍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贵阳市特别困难村之一的小坡村,何以变成现在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小坡村的养殖区(清镇市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兜兜转转,三次失败

  小坡村过去没有任何产业支撑,让村干部发愁,机缘巧合下发现种生姜是不错的选择。2017年,村里成立“姜大师”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时任村委会主任杨传军领办,合作社还向村民提供种子肥料,按照每亩每年500元给农户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费800元,只要把生姜送到合作社,合作社就给与农户每亩每年1300元的报酬。

  农户种姜积极性高涨,除了合作社自己种了300多亩,还带动农户种了400多亩。虽然300多亩地生姜因水涝没产量,总产也达90万斤。杨传军说,合作社已经和一家姜糖厂初步谈好,按照每斤1.3元的价格卖给这家企业,产值130万元,有望盈利50万元左右。但可惜,由于储存技术不过关,生姜基本烂了。村干部坚持当初的承诺,合作社几个负责人自掏腰包,仅杨传军就拿出了存款十来万元,又贷了十几万元补偿生姜种植户。

  小坡村正在生长的鸡仔(清镇市委组织部供图)

  种姜无望,大伙儿一商量,改养鸡。在脱贫攻坚的前期,村集体已经在村里的丫雀坡用帮扶资金建成9栋鸡舍,合作社从村集体手中以每年22万元的租金租下鸡舍养鸡。但是,从2018年到2020年,鸡的行情一直不好,且鸡瘟不断,没能为合作社带来盈利。

  眼瞅着不对劲,养鸡不赚钱,合作社看到当时猪肉行情看涨,遂弃鸡养猪。2021年,合作社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批生猪终于出圈,合作社赚了50万。可是随后,与小坡村合作养猪的新希望公司提出猪粪排污达标要求,合作社刚刚到手的50万,连填补种姜失败的窟窿都不够,哪里还有余力去改造养殖场。想找企业来投入,又没有门路。加上小坡村新规划包括了发展乡村旅游,养猪已基本不能通过审批,大伙儿有些灰心。2022年初,新希望公司和小坡村结束合作,至此,养猪致富的梦也破了。

  从2014年到2022年小坡村的三次爬坡,可惜没能过坎。小坡村副书记古平贵、驻村干部冉茂林等都表示,合作社资金来源少,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相当于一堵土墙,耐不住风雨。

  选调生唐维波(右)、王欣雨(左)帮农户直播卖蜂蜜(清镇市委组织部供图)

  摸不到石头,也要过河

  在边干边学中,乡村干部们意识到,合作社有带动群众的优势,但也确有难以对接外部资源等弊端,于是,小坡村乃至王庄乡提出了“一产一企”的目标,即每发展一个新产业,背后要有一个能带动它的企业。

  其实,小坡村产业公司化运营的探索,与合作社发展壮大差不多同时。2017年,村里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推荐下,引入贵州贵苗夫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数百户农户以2010亩土地流转入股,贵苗夫公司种上了黄桃、蟠桃、枇杷等10来种果树。贵州贵苗夫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义兵说,截至目前,500多名村民在小坡基地务工,公司已经发放村民务工费及土地入股分红共700多万元。同样的例子还有清镇市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流转了600亩土地种青奈李,7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

  几年下来,村民拿到了真金白银,村集体也积累了经验。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说,她2021年底当选后,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引入两家大企业落户小坡村。一是清镇温氏公司和小坡村签约,双方合作养肉鸡,温氏公司提供技术、负责回收和销售,年出栏在18万羽左右。这样一来,就盘活了丫雀坡搁置已久的9栋养殖棚舍。承包其中3栋棚舍的农户郑传银说,他算了一下,2茬鸡即可回本。他一年养3茬,很看好养鸡致富。

  二是,贵阳市农投集团在小坡村茅草坝组发展3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总投资近8000万元,预计12月初投产,其中水电基础设施算作村集体股份,今后可稳定享受分红。记者看到,虽然是初冬,施工现场一片火热,先后有1500人次在工地临时就业,还有不少人在工地上摆摊卖盒饭。

  此外,村里还投入了261万正在新建2栋鸡舍,200万项目资金、61万由村集体自筹,同样是由温氏公司提供技术并回收肉鸡。在多次外出培训中受到启发的村“两委”干部,设计了利益联结更紧密的养殖模式:虽然还是由村集体承包给养殖户,但养殖户的报酬由底薪+提成构成,底薪每月2000元,提成是按照一定的出栏率农户可拿到每只鸡3角钱左右。机制更灵活,村集体收入也将更多。

  不仅如此,升级版的养鸡,还包括机制改革。去年,小坡村按照“1+1”混合所有制公司模式,成立贵阳启顺达商贸有限公司。村集体占股51%,村干部和农户占股49%。启顺达公司为村里所有产业提供社会化服务,还携手贵阳市农投集团、清镇市农投公司发展辣椒、南瓜种植和肉牛养殖,形成供应链公司、国有龙头公司、村集体、农民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小坡村负责启顺达公司财务的村干部王勇仁笑着说:“启顺达公司今年首次运营以来,利润在26万元。”

  始于养鸡的奔富尝试,对村民的深层影响现在渐渐显现。村民宋元福这些天忙着给新建的鸡舍装修,他的鸡舍水线风机肥料线已安装到位,再加把劲,就可以迎来第一批嫩黄的小鸡仔了。宋元福有当过钢筋工,卖过衣服,回村养鸡是他全家的一个大决定。“总投入100万元,负责技术和肉鸡回收的德康公司给了7万,上级部门帮我申请了10万元的项目经费。”他说,要为4个孩子拼一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产业涅槃重生后,小坡村已站上了村强民富的起跑线。驻村第一书记杨杨说,明年,小坡村可实现总产值突破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5万。

  周静文(左)与王仕飞(右)交流(清镇市委组织部供图)

  让村民安心“吃鸡”,须解三道题

  如何带动更多村民在新产业上增收致富,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第一道考题。目前,鸭雀坡新建鸡舍,有2户农户有意向养殖。小坡村“盛产”钢筋工,有300多人的建筑队伍,要他们加入养鸡等新兴产业中来,首先要看意愿,其次要提升能力。其实,在小坡村,“广谱”的增收渠道并非只有“吃鸡”,农户也在散养猪、牛以及蜜蜂。马鞍组组长石荣举带头养了十几箱蜂蜜,一年能产几百斤蜂蜜,年轻的村干部们都主动帮石荣举用抖音直播卖蜂蜜。目前,村“两委”已经着手在全村2900亩林地里种植蜜源植物,枣树、梧桐、黄荆等已经成活。小坡村委会委员王群说,这样做,就是要把生态保护也变成甜蜜的事业,带动更多人增收。

  解决好脱贫户与一般户的收入差别问题,是要解决好的第二道考题。脱贫攻坚时期,小坡村形成的1300多万元帮扶资金,当时的村集体投给了贵苗夫等几家企业入股分红,让村民从“过年杀猪吃肉”变为“年年有猪肉吃”,每年有数十万元的分红,使得脱贫户2023年每户获得了12000多元的财产性收入。截至今年11月,全村脱贫户37户143人平均收入为27364元,高出同时期全村人均收入一大截。小坡村“两委”为拉平差距,做了不少努力。王仕飞认为,平均数不是大多数,当前眼光要放在能干事、想干事的一般农户上,多给他们创造工作机会。“特别是项目落地时,会更多地倾斜到一般户,力求平衡,打消顾虑。”

  第三道考题是,年轻人怎样迅速赢得群众信任?7名村“两委”成员有5人年纪在30岁上下。在和王仕飞聊天时,她讲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年11月初,有3户村民挡路挡水,影响蛋鸡项目建设进展。他们的理由是产业路占地未获补偿,实际上这条产业路是公益性用地。王仕飞和驻村第一书记杨杨之前已上门4次做工作,这次村民干脆把施工方的设备给拿走了。王仕飞、杨杨及其他村干部们到了现场,沟通了4个多小时,僵持不下之际,小坡村法律顾问来村办事,法律顾问也帮忙给村民普法,指出挡水堵路是违法行为。最终,在政策和感情的双重作用下,这3户村民松口了。“新项目落地,有人觉得来了新盼头,也有人看不到那么长远,很不适应,就会表达出来。不给他交心,他心里是堵着的,永远都有气。我们难,村民也难。”

  在小坡村,有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杨顺清。“从杨顺清的身上,我们学会了坚持。只要抱着一颗为老百姓着想的初心,只要是能让老百姓受益,我们都坦坦荡荡、坚持到底。”王仕飞说。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姚欢

  实习生 裴诗萌

  选调生周智勇(左)与村干部王世林(右)帮农户收辣椒(清镇市委组织部供图)

  把“麦克风”交给村民

  乡村干部报记者约我们一起调研乡村,记者侧重产业,而我们平时在乡村治理上发力更多,特别是小坡村创新推出的星火夜话工作法。

  在上级领导的推动和王仕飞书记的坚持下,星火夜话坝坝会已经办了两年多了,8个村民小组每季度一次,它确实是一个做农村工作的好办法。这两年小坡村产业发展得快,坝坝会常聚焦和群众腰包切实相关的产业问题,村干部先说项目进展,村民听了以后,当场把自己的意见建议说出来,不用在心里面堵着,村干部现场解答。大家的坝坝会上“唇枪舌剑”,反倒拉近了干群的心理距离。贵阳省委领导来小坡村调研工作时,也肯定了小坡村星火夜话的做法。

  现在,村“两委”对星火夜话进行了调整,村干部讲完后,让村民自己上来讲,愿意上来说的,给予一定奖励。有些村民现在学会了在坝坝会前做一些摸底,甚至还有揣着发言稿来开会的。这样的互动,正是村里希望看到的。当然,也有少数村民不善于在那么多人面前表达,说话讲半句留半句,开完坝坝会以后,我们还要入户,鼓励他们放开来说。我们把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希望得到反馈,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小坡村在乡村治理上屡获荣誉,是因为我们搞出了不少“土味”创新。比如,我们的一元捐活动,去年以来已经有200人捐款近5000元,这些钱用在奖励村民改善环境卫生。再如“红黑榜”,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将恶意阻碍产业发展、滥办酒席等行为纳入“黑榜”。

  能不能干成事,关键在人。村“两委”7个干部,大部分是年轻人,来了很急的事情,我们年轻人一起加班,用老红军杨顺清的“挑夫”精神激励自己,哪怕搞到凌晨两三点,也要把它搞定。

  这次和记者一起调研产业,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学无止境,在农村工作,当拜群众为师,从小事干起,努力服务好群众。

  贵州省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在村工作选调生 周智勇 王欣雨 唐维波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