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围绕做好土地文章,探索平原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路径,开展了以推进农用地规模经营、闲散地开发利用、“飞地”抱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村党组织领办“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土地“黄金资源”发挥“黄金效益”。
日前,记者就临邑县农村党组织如何领办“三类地”开发利用,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采访了临邑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梁蕊。
临邑镇党建共同体暨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推进会。(临邑县委组织部供图)
记者:聚焦村党组织领办“三类地”开发利用,临邑县是出于什么考虑?
梁蕊:去年,德州市委组织部牵头推进农村党组织领办“三类地”工作,为我们做好土地文章、促进村民集体双增收、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提供了良好机遇。“三类地”开发利用我们主要考虑四点。一是我们有土地资源优势。全县耕地99万亩,农民人均2亩多,土地资源挖潜的空间大。二是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试点,为“三类地”开发提供了契机。三是“三类地”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形成规模集聚优势。四是“三类地”开发利用与农村党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临邑县“飞地”经济产业园签约仪式。 ( 临邑县委组织部供图)
记者:将分散的农村土地集中起来,小田变大田,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来增加效益,临邑县是怎么做的?
梁蕊:临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15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以上。
我们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核心,构建了“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土地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破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问题,促进土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连片经营。
截至目前,全县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257个。在一村一社基础上,全县抱团组建联合社12个,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等“统购”,耕种、防治、收割等“统管”,农产品“统销”,每亩地年节支200元以上。为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对接市场优势,我们以合作社联合社为平台,对接农业龙头企业25家,打造了“临邑尚品”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46个。2022年,全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营收入社均48.4万元,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模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848万元。
临邑县“三类地”开发利用推进会。(临邑县委组织部供图)
记者:临邑县是如何开展闲散地盘活利用,向闲置资源、边角资源、废弃资源要效益的?
梁蕊:通过摸排,全县有2.4万亩农村“沉睡”土地资源,主要是闲置宅基地、废弃坑塘、残次林地等闲散地,既闲置浪费,又影响村庄环境。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集中清理行动,累计回收各类闲散土地1.4万亩。对清理出的土地,全部收归村集体,由村党组织采取“统一经营+边角经济”的方式,种植经济苗木4600亩,建设光伏项目1350亩,打造了金银花、黄花菜等富民产业2000亩,带动集体增收932万元。
各村党组织还因村制宜,探索“共富工坊”“庭院经济”“街巷经济”“一块田”等多元开发路径。我们由村党组织整合农村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废旧厂房等创办了18个“共富工坊”,发展来料加工等简易加工增收项目,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207万元。理合务镇大蔺家村整理闲散地93.2亩,增加集体收入19.82万元。临邑镇西邢村将村内闲散地块,划分成面积不等的“一块田”,以“一元钱一平方米”的标准发包,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93万元。
记者:临邑县是如何推动“飞地”经济抱团发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梁蕊:我们的“飞地”经济产业园,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园区产业定位为高端装备智造,总投资2.5亿元,占地312亩。“飞地”模式的操作可归纳为腾空复垦、筹资兴建、委托管理三个步骤。
我们对符合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闲散地,清理复垦获取节余指标后,通过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整合村集体节余指标、闲置资金等,集中抱团在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产业园区兴建标准厂房等“飞地”项目,委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联建村按股分红,实现以城带乡、工农互促。
园区建设采取“以地入股”“以钱入股”等不同方式建设“飞地”项目,以产生节余指标的村为主,同时吸收集体积累资金较多、有投资意向的村参与,形成“土地+资金”“强村+弱村”的联合模式。参与村量化折股明晰产权,一般按6%—8%比例分红,保障村集体充分享受土地长期增值收益。
记者:做好“三类地”开发利用,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临邑县还做了哪些工作?
梁蕊:在推进“三类地”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探索创新了“为民股份”的集体增收补充模式,整合村级闲散资金,县财政等额扶持,投入国有平台运营,按照8%收益,其中4%返回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另外4%继续作为本金在平台滚动,快速持续增加集体收入。
我们将继续深化“三类地”开发利用,做好土地文章,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共富”集体经济倍增行动。到2023年底,全县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5%以上,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以上。
本报记者 倪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