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村振兴怎么干?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路线图(五)
2024-02-20 17:3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主攻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龙江力量、体现龙江担当。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高标准推进秸秆还田离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监管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一体化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更新农田防护林5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育种联合攻关,支持“育繁推”种业企业做强做大,建好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亿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争创国家智慧农业引领区。高质量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加快农机升级换代。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推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扩量提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7%,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实现4000亿元,增长9%以上。做强做大玉米、大豆、水稻等加工产业,推动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做优做大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高端肉牛“百千工程”和奶业振兴计划,肉蛋奶产量稳定在930万吨以上。做精做优食用菌、冷水鱼、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冷水渔业振兴和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水产品产量达80万吨、设施农业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冷链物流配套体系。统筹推进生产营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完善“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一线城市品牌行”产销对接,让更优、更绿、更香、更安全的优质农产品走出龙江、卖向全国、卖向全球。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抓好县域经济擂台赛,培育壮大产业园区和立县特色主导产业,推进县域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湖北省: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促进农业更高效、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防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以上,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支持公安、沙洋等县市创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增强生猪、油料、淡水产品等基础生产能力,让荆楚粮仓更加盈实、鱼米之乡更加丰饶。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品牌化培育。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着力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大力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0%以上。走好品牌强农之路,做优做强潜江龙虾、黄冈蕲艾、随州香菇、楚天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用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湖北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平台,持续擦亮“荆楚优品”金字招牌。强化农业科技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五五工程”,加快“武汉·中国种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盘活利用“三地一房”,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等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公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化拓展寄递物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扎实推进乡村善治,涵养文明乡风,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绘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湖南省:建设更多“和美湘村”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深入实施“五千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35万亩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损毁耕地复垦,深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实施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实施种业科技创新行动,加大镉低积累、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应用,提升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水平。

  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补短板、强链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和推进畜禽养殖业发展,做强做优油茶、水果、竹木等产业,完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仓储保鲜设施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推动“湘品出湘”。支持永州、郴州、衡阳等打造供港澳蔬菜基地。

  建设更多“和美湘村”。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美丽示范建设工程,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0个以上。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千镇万村治理效能提档工程,发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严格控制村级债务。

  实施千万农户增收共富工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深入开展“三湘护农”行动,落实各项惠民惠农政策。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省试点。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乡村美、乡亲富、乡味醇,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要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奋力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完善城镇化推进机制,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分类开展试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县域发展特色优势,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集群。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综合承载力,打造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产业镇。创新县域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完善资金配套政策。开展“湘伴而行”协作帮扶行动,支持一批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开展产业、教育、医疗等结对帮扶,科学布局生产要素和教育、医疗资源。

  区域共进,棋局日新。我们要点面互动、区际互融,让各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各展所长、齐头并进。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注重村医培养,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加强脱贫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设施配备,引导湘雅等优质医疗资源支援大湘西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区。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住糖料蔗生产,争取良种和机收取得突破。扩大双季稻、油菜、油茶种植,大面积提升单产。稳定能繁母猪210万头。探索实施水库“四方两股一体化”生态养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农民增收。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深化粤桂东西部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帮扶产业项目联农带农作用。

  强化农业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开展甘蔗等育种联合攻关。开展农业核心攻关技术产业化示范。大力开展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研发推广。抓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省(区)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农村土地延包整省(区)推进试点。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生活污水治理。抓好现代宜居农房建设试点,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加快建设乡村“信息高速路”。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广西万村篮球赛”等群众文体活动品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让乡亲们就地过上更好的现代文明生活!

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50个以上县城基础设施“一县一策”试点。

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生态林业、乡村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现象级文旅品牌,促进“流量”变“留量”。

重庆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四千行动”,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

  坚决守牢底线红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施“稳粮扩油”工程和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流通监管,抓好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加强撂荒地治理,持续整治“大棚房”,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加大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帮扶力度,深化鲁渝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并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聚力打造火锅食材、粮油、生态畜牧三大千亿级产业,壮大预制菜、柑橘、中药材、榨菜、茶叶、重庆小面六个百亿级产业。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加快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支持区县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抓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做大做强“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区县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美誉度,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治理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一体推进农村“五网”建设,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开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抓好“邮运通”试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短板。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善党建统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优良乡风民风,传承活化乡土文化,大力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扩面深化“三变”改革,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先行示范。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基层改革探索和创新,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分类引导区县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完善区县城交通、市政、商贸流通、消费等基础设施,推动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深化“小县大城”试点,促进区县城扩容提质,壮大区县域经济,更好支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特色名镇强镇,培育发展以文化旅游、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为特色的专业功能镇,支持有条件的城镇打造区县域副中心,统筹推进“强镇带村”试点和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