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与村庄的振兴故事
2024-03-19 15:40: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02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本报今起推出“总书记的嘱托 田野上的国之大者”特别策划,以“种子、土地、饭碗、富民、生态、文化、科技、改革、治理、人才”等10个主题词为切口,推出10篇系列报道,既反映各地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奋斗场景,也探寻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种子

  【殷殷嘱托】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2023年12月29日,育种专家赵国忠(右一)和同事在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给棉花做杂交实验。张丽芸 摄

  一粒种子有多重?捏在手里很轻,却又重若千钧。

  小小的一粒种子,连着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蕴藏着丰收的密码、亿万农民的希望。新春伊始,本报记者走进各地乡村,看一粒种子与村庄的振兴故事。

  一个南海小村,藏着一座“种子硅谷”

  冬季的海南三亚崖州区,阳光和煦。有一个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村庄,因村落离周边邻村的直线距离都为三公里,被当地人叫做“三公里村”。广东省科学院海南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南产研院”)在村里建有一个南繁育种示范基地。

  基地一期土地面积仅为71.69亩。就在这片“6个多足球场大小”的田地里,海南产研院的专家们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选育出两个入选2023年中国种子大会的玉米新品种。

  王建强,海南产研院南繁服务部副部长,攻关的“主要课题”是鲜食玉米。这位内蒙古汉子皮肤黝黑,掌间发黄的老茧,是常年下地留下的“勋章”。

  “南繁南繁,又难又繁。”在很多一线科研育种人员眼里,成为一粒好种子,要有“综合实力”。他们将之形象比喻为“既要马儿快跑,还要马儿少吃草”,既要单产高、病害抗性强,又要资源消耗少、农药用量少。

  一粒粒看似普通的种子,在这些“守护火种人”眼中,无比珍贵。“对所有农业之‘芯’的守护者来说,看到自己选育的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和认定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王建强说。

  王建强所在的基地,是广东省科学院与崖州区政府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一块重要拼图”。据海南产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公里村项目总规划面积1500亩,打造数字生态农业基地、广科小院,推进南繁作物新品种试验或示范。

  三公里村,只是诸多南繁基地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育种人的“福地”,我国育成农作物70%的新品种都经过南繁。每年冬春两季,有29个省份的上万名育种科技人员飞到海南,累计繁育超过2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年都有数千万公斤的优良种子,发往全国各地。

  由陆向海。濒临南海的崖州湾科技城,是海南种业的主阵地,也是我国最南端的科技创新园区。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海南,首站就选择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关心“一粒种子”。

  在实验室里,一批科研试验项目陆续“上新”。智慧管护系统,栽种、翻地、排水等田间管理不用人操心;数字育种设备,每一粒种子的生长周期数据都实现了全程监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合作交流部负责人表示,园区正加速布局种子全产业链,开展种业创新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既胸怀星辰大海,更着眼脚下每一步。瞄准前沿“种子”追光前行的,不仅仅是海南,全国各地都在为种业振兴、守护“中国饭碗”加速发力。新年刚过,种业强省河南传来重磅消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将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在河南共建试验基地,强强联合,推动“中原农谷”全面起势,打造中国的“种业硅谷”。

  一个皖北小院,装满种子推广“好论文”

  书本和电脑里,是种不出水稻来的。科技创新是引领种业发展的驱动力,好种子的落地离不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在安徽省涡阳县星园街道赵瓦房村,有个国字头的“小院”——“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安徽涡阳大豆科技小院”。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农业大学、亳州市农科院、涡阳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共建。

  大豆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晓波,另一个身份是安徽农大农学院博士生导师。安徽是我国大豆主产省之一。近年来,王晓波带领团队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出更稳定的大豆品种。每年夏播时节,王晓波都要到田里挨个查看不同种质的生长表现。

  王晓波成了皖北农户家里的常客,每年最热的七八月份,往涡阳跑十多趟。这两年,微信好友加了很多,“都是村民的,不管早晚,有问题就给我发信息。”王晓波珍惜这种“泥土里的”友情,第一时间及时解决。他还把农户集中起来上课,手把手教怎么精准田管。

  从实验室到田间,硕果累累:王晓波团队选育的部分大豆品种亩产突破550斤,比安徽省大豆平均亩产高出约150斤,蛋白质含量平均提升2%至4%,并已实现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

  这样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地。

  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有个梨树科技小院。小院拿土地作“黑板”,把作物当“教材”,让农民变成了“科学家”。村民杨青云自主设计的简易式秸秆归行机,成功申请专利;村民宋国峰评上省中级农技师职称……梨树科技小院成立十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民2.5万人次,技术推广面积3万余公顷,还将技术辐射到东北地区300余个合作社。

  河北省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的田野上,残雪消融,绿油油的麦苗已钻出地面六七厘米高。1月7日上午,65岁的北油村村民吕志海走进麦田查看苗情,同行的是一位24岁的姑娘——中国农大白寨科技小院研究生宋安琪。白寨科技小院是中国农大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十几年来,中国农大在曲周县先后建成13座科技小院,开发、引进25项关键技术,累计培养研究生300余人,帮助曲周培养“土专家”5000余人。

  从科技帮扶的1.0版本,到产业兴农的2.0版本,再到乡村振兴的3.0版本,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广东惠东叶菜科技小院……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在各地,把种子落地的“好论文”写在广袤田野上,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

  一粒“金种子”,托举共富“大梦想”

  “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种子好不好,种下才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说,无论哪个领域的育种科研,成果最终都得落到农民手上、落到百姓的饭碗里。

  今年元旦假期,在海南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的田头,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海南省科技特派员杨小锋放弃休息,猫着腰儿,钻进田里查看庄稼长势。“我们依托南繁科技优势,帮助城西村建立豆类新品种示范基地78亩,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杨小锋说。

  在海南海口市红旗镇墨桥村“琼山福稻”基地,“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的标语格外醒目。基地承接了谢华安院士团队、省农科院水稻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省种子总站主持的“海南好米”等项目。村党支部书记黎积书表示,4年来,通过优选品种、科学种植,“琼山福稻”从一粒良种发展至5万亩良田。还走向国际市场,与阿联酋、印尼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提供水稻种植全链条、全技术服务。

  一粒粒“金种子”,落在泥土里,向阳、拔节生长,托举起很多村庄共富的“大梦想”。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村民刘建平蹲在自家的麦田里,看冬小麦,就像瞅自家孩子一样欢喜。他头也不抬,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好种子是会说话的!”刘建平家的100亩地,今年大部分种的是小麦新品种“伟隆169”。他对今年的收成很有信心,“种子好,墒情好,会是个丰收年!”

  从一粒种子到“共富春酒”。四川省高县庆岭镇龙泉村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富裕,由村上统一采购高粱种,免费发放给种植户,邀请农技站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收获的高粱由村集体公司以不低于市场价包收。村党总支书记李维龙对村庄的方向很清晰:坚决扛起粮食生产的重要使命,积极融入县域中部粮油园区建设,走出一条“从一粒种子到共富春酒”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会种到会制种,近年来,也有很多村庄相中种子产业这片“市场蓝海”,积极往产业链上流延伸“致富触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陈集村,2019年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增收致富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村党支部与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业作为主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杜新建说,村里正在围绕制种产业,拓展科普研学、劳动实践、农家文化大院等功能,推动制种产业与商贸、文旅融合发展,讲好“种子故事”。

  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的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院内,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有序停放;车间内,一粒粒金黄色的种子从加工流水线上滚入包装袋。“2023年,我们的小麦种子总销量超过两千万斤,每天能产种子20余万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柳丰种业公司总经理刘超介绍。

  越来越多的村庄,意识到守护、传承、发展好“一粒好种子”的重要性。

  太行山深处,河北省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建有一个“种子银行”。陈列室里,一排排架子上,摆放有五颜六色种子的硕大玻璃瓶,种子的标签、品种、编码等一目了然。涉县旱作梯田保护协会会长、王金庄“种子银行行长”曹肥定向记者介绍,王金庄村村民世代开山造田,形成了独特的梯田农耕文化。“我们对村民自留的豆类、谷子、高粱和玉米优质老品种登记造册。根据品种的适应性,选择不同地块进行种植,邀请技术人员甄别、确定26科57属77种171个本土良种。”

  “种子银行”成了王金庄的金字招牌,不仅向群众提供种子,而且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过去撂荒的200余亩梯田重新种上庄稼,山岭又绿起来了。山西等邻近省份的村庄也纷纷慕名将种子存放到“银行”里,共同做大、做强种子产业。“岭头山药,村边麻;洼地高粱,岗上花(棉花)……”一首王金庄村村民自编的“种子谣”在王金庄的梯田上响起。

  本报记者 聂伟 李慧 尹丹丹 通讯员 莫少文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