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组织带动,“小车间”有大作为   ——访安徽省淮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金更华
2024-05-14 16:14: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直是淮北市“三农”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淮北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切实加快“扶贫车间”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车间”建设,着力把乡村“振兴车间”建设成促进农民就地就业的“主阵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主战场”、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主渠道”。目前,全市累计改造、新建并投入运营乡村“振兴车间”45个,带动212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多元。近日,记者就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对淮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金更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金部长,您好!在推动乡村“振兴车间”过程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金更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振兴车间”建设过程中,这个“火车头”就是党的基层组织。淮北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发挥基层组织主动力、激发党员队伍原动力、铸造干事创业驱动力,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账本”、村民“账户”双增收的目标。濉溪县铁佛镇黄集村党总支牵头制定“村企建设方案”,探索“企业+就业帮扶车间”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吸引以生产加工箱包为主的淮北市嘉谨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入驻帮扶车间,订单供不应求,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杜集区朔里镇徐楼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共富车间”带动增收模式,建立300平方米季节性礼品代加工厂房,以加工计件、按时计费等方式,促进60位村民灵活增收。值得一提的是,共富车间内还专设“党员示范岗”,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手把手教学,帮助村民快速“上手”。

  记者:淮北市对乡村“振兴车间”建设给予了哪些政策支持?

  金更华:淮北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研究制定《加快推动乡村振兴车间转型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淮北市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淮北市乡村振兴车间发展规划,明晰了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此外,淮北市还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制定“给予经营主体就业奖励、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岗位补贴”“按照不低于800元/人标准给予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的企业补贴”“对正常运营6个月以上,吸纳就业10人以上,实际发放工资不低于3000元/人的新建乡村振兴车间,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直接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产业的乡村振兴车间,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按规定享受财政贴息”等支持政策。

  记者:淮北市乡村“振兴车间”的建设路径主要有哪些?

  金更华:建设乡村“振兴车间”,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因地制宜,立足优势,集聚资源,初步探索出了三条体现淮北地方特色的高效建设路径。

  依托扶贫车间,转型升级一批。通过增加投资、改造升级,将部分基础条件薄弱的“扶贫车间”升级为乡村“振兴车间”。濉溪县五沟镇农民创业园内的纺织扶贫车间面积小、工艺相对落后,在镇党委的鼓励引导下,淮北昌淇纺织品有限公司增加投资2000万元,将其打造成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机械化生产车间,不仅实现4名脱贫户稳岗就业,还带动了30余位村民就业。

  依托闲置资源,改造盘活一批。鼓励企业、返乡创业人员等经营主体,将村内闲置办公用房、废旧大棚等资源,改造升级为乡村“振兴车间”。烈山区古饶镇党委利用村闲置资源建设实体“微工坊”。目前,全镇共建成乡村“微工坊”和“微工厂”12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淮北润晖园艺有限公司在杜集区段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提升欧集村1.3万平方米的废旧大棚,建成年产值1000余万元的花卉种植乡村振兴示范车间。该车间在保留传统线下销售的同时,还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利用抖音、淘宝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目前已稳定带动周边20余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5万元。

  依托市郊优势,创新打造一批。依托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相山区渠沟镇瓦房村位于淮北市西郊,101省道沿线,交通十分便利。去年3月,瓦房村党支部统筹整合260余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设了1栋占地82亩的连体大棚和53栋简易大棚,引入多个市场热销草莓品种,在种植销售的基础产业上,还大力发展采摘经济,年产值超600万元。

  记者:乡村“振兴车间”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金更华:淮北市坚持把车间设在群众家门口,让“小车间”托起“大民生”、发挥大作用,实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有力地推动了村民增收、集体致富。

  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乡村“振兴车间”以促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为重点,累计吸纳94名脱贫人口就业,实现脱贫人口有活干、有钱赚,不返贫、能致富。

  带动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坚持多措并举,从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鼓励返乡创业等多方发力,先后吸引1200余名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位于濉溪县临涣镇临南村的以琳服装有限公司,以每月5000—6000元的高薪吸引了30余名返乡人员留村就业。濉溪县铁佛镇铁佛村返乡青年曹仁秋创办的裕丰电子加工厂,入驻了铁佛村就业帮扶车间,以鞋灯组装、装配、焊接等为主要生产项目,产品出口到了印度、孟加拉等国。

  带动低龄老人灵活就业。在皖北农村有许多60到70岁之间的老人,大多数老人有一定就业意愿。针对这一现状,淮北市积极引入一批“产业链短、就业带动强、简单易操作”的轻工企业,拓展农村低龄老人灵活就业渠道。烈山区古饶镇草庙村党总支书记孙伟围绕艾草做文章,建起7000多亩艾草种植基地,为当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及返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

  本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 王路遥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