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国之大者”系列4: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2024-06-04 15:50: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田野上的“国之大者”系列4

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关键词】饭碗

【殷殷嘱托】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吃了吗?”曾经是中国人使用最广泛的一句问候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份量。如何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希望的田野,看一看各地有何“粮”策。

稳主粮,确保颗粒归仓

“三夏”之际,风吹麦浪,遍地金黄,在“中原粮仓”的小麦主产区河南南阳到处弥漫着浓郁的麦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穗大籽饱,今年小麦丰收已成定局!”南阳市社旗县苗店镇张营村村民张奎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麦穗,露出欣慰的笑容。

粮食丰收,从来都不能“望天收”,“事在人为”才是丰收“密码”。“早在春耕前,我们就深入下属基层供销社,对农药、化肥质量进行了严把关,保证咱农民能用上好化肥、好种子、好农药。”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礼和乡礼和村的一家农资储备店内,惠农区供销社副主任杜继东告诉记者。

丰收,收的不只是产量,更是效益。“去年,我们村按每亩土地向农户支付流转费用1000元,再加上一次性种粮补贴每亩83元,化肥、农药每亩再补10元,农户今年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近日,安徽省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张亳玲喜笑颜开地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而在“草原粮仓”呼伦贝尔的田野上,趁着天气晴好,几台大型农机正穿梭于巴彦农场,为上万余亩耕地进行大豆播种作业。“咱年龄大,种不动地了,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种以后,不用下地干活,去年年底收入还比原来自己种地收入高了4万元。”60岁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旗额尔和乡额尔和村村民田成柱诉说今年的新变化。在额尔和村,像田成柱一样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的人还有很多。额尔和村党支部书记包鑫告诉记者,他们村将2万亩土地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成本少了收益高了,农民和村集体实现双赢。目前,全村土地流转共收入1600万元,比村民自己种植经营收益增加了267万元。

确保颗粒归仓,做好科学减损必不可少。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李王村,当地正在推广使用纵轴流收割机来收割小麦。记者了解到,这种方式可以把小麦的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05%以内,很多收割机还加装了止损掉粒系统,收割时一旦掉粒,机器就会自动报警。

但即使先进装备在手,不当的操作方式也会造成粮食的减产和浪费。为了深挖机收减损潜力,山西、河北等地定期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培训、大比武活动,让农机手们在比谁跑得快的同时,也比一比谁机收漏籽少、留茬低,确保颗粒归仓。

确保好收成变成好收益,少不了收粮储粮各个环节的配合。4月23日,在延边粮食局直属粮库有限公司的收购现场,粮食入库登记、扦样检验、过磅秤重、清理入库各环节衔接顺畅,忙碌而有序。“到这卖粮比较放心,公开透明,粮款当天就能到账。”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勤劳村村民魏国银笑着说。

闯“深蓝”,海上生“粮仓”

我国沿海一片片蓝色海洋正在逐渐变成一个个“蓝色粮仓”。这两天,福建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官井洋的海面上十分热闹,在一口口集中连片的新型塑胶网箱内,正呈现“满目游鳞万点黄”的景象,到处可见成群的大黄鱼结群洄游。养殖户们忙着将大黄鱼的鱼苗投放到渔排上,为新一年“蓝色粮仓”的丰收撒下优良的鱼种。

“想要养好鱼,饵料不能省,差不多每户每天都要将1万到3万元的饵料扔进海里!”说起养鱼,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林能旭滔滔不绝。他说,闽东人世世代代都把大黄鱼当作口粮,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野生大黄鱼岌岌可危。为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科研人员挑起了人工复育的重担,才有了大黄鱼重新“游”回寻常百姓餐桌的今天。

在广东湛江遂溪草潭镇附近海域的海洋牧场上,巨大的养殖网箱就像一个个“甜甜圈”镶嵌在海面上,而这一个个“甜甜圈”背后蕴藏着的是湛江渔民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养殖的奋斗史。上个世纪90年代初,湛江渔民使用的养殖网箱大多是木板框架结构为主的传统网箱,只适于近海港湾。养殖网箱2.0时代则是21世纪的前10年,用的是周长30米长的网箱。但这种网箱抗台风能力不强,受台风影响,很多人一夜破产。今天的“甜甜圈”则是一种金属桁架式结构养殖平台,3.0版养殖网箱,理论上它可以抵抗15级台风。

“哒哒哒……”凌晨4点,此起彼伏的船只马达声都会打破山东省烟台市长岛综试区大钦岛的宁静。在一艘艘养殖船上,工人们钩海带、割海带、码海带,将一片片海带“海选”到船上。看着丰收的“海带山”,小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家林笑着说:“海带就是大钦岛人的衣食父母啊!”

新饭碗,装满土特产

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大桥村的银耳菇棚中,一排排木架排列整齐,每层都摆满了通体雪白的银耳。村民穿梭其间,小心翼翼地采摘银耳。该村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村里研发推出“本草银耳”,在培养基中添加党参、枸杞等中药材,成本虽然增加了两三倍,但售价却高出几十倍,“过去按斤卖,如今按朵卖”。

初夏时节的贵州省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成片的刺梨花正开得娇艳。刺梨,因其生吃口感酸涩,很长一段时间,被人叫作“野果”,烂在地里也无人问津。近几年,随着韩国、日本等国家对刺梨的需求旺盛,贾西村开始努力把“酸涩”酿成“甜蜜”。

据介绍,贾西村成立天富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700余户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刺梨基地6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共同发展刺梨产业3万亩。同时,注册“黑赐梨”原汁、“黑赐王”酵素、“黑赐康”保健品等商标,村里的刺梨产品销往全国。今年,贾西村刺梨预计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将超1500万元。

从赣南脐橙到柞水小木耳,从柳州螺蛳粉到文登西洋参……一个个来自乡野的土特产变身“金饽饽”,让农民端上了“金饭碗”,赋予了“中国饭碗”更深的内涵、更暖的温度。

端稳饭碗,治理“舌尖上的浪费”也日益受到重视。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不让盛宴变“剩宴”,很多地方都在探索破解之道。

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和溪村是著名的“稻村”,2021年,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量是否把“节约粮食”增补进村规民约。最后,大伙儿全票支持增补,从制度层面把“小饭桌”管了起来。和溪村还要求村内所有农家乐、民宿坚持实施“光盘行动”,根据游客人数推荐适当餐食,建立“光盘卫士”党员小组,不定期检查。此外,还推出“节约粮食商户”红黑榜,促进商家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 车婧 倪怀成 聂伟 周妍 林华维 许露露 周静文

通讯员 贾景 马艳玲 宋子豪 陈家华 杜敬君 于洪宇 刘盘云 张涛

金色的春天。钟欢摄

烟云缥缈春色美。钟欢摄

人勤春早。钟欢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