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垫湖村:谱写新时代“春到上塘”的传奇
2024-07-12 14:2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的村口,“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石碑十分显眼。这九个字是垫湖村的“村宝”,更是那段改革发展辉煌历史的缩影。

  垫湖村俯瞰 (宿迁市委组织部供图 )

  敢为人先的淀湖村,四十载艰苦创业,四十载砥砺前行,从“茅草屋,漏风墙,扯把稻草就当床”变成了“垫湖是个好地方,美丽乡村达小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垫湖村一度是苏北发展的“洼地”,老一辈人脱口而出就是一个“穷”字。1978年,这片地区遇到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全公社一度处于人缺粮、牛缺草、地无种的严重困境。

  穷则思变,1978年9月,上塘公社垫湖大队会计苏道永和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产生了分地的想法。于是,苏道永、任孝干召集生产队员们一连十几天在村口一个小桥下召开会议,每晚碰头测算土地面积、公平分配土地……

  就这样,“大包干”改革的萌芽从“桥头会议”中孕育而生,“分田到户”的做法一下子调动起了村民的积极性,迅速掀起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高潮。

  1979年底,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迎来大丰收,垫湖村从每年吃国家2万多斤救济粮的贫穷村,一跃变为向国家出售2.4万斤余粮的“富余村”。

  垫湖人在江苏率先揭开了农村“大包干”的序幕。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高度依赖粮食种植的垫湖人掉队了,垫湖村一度成为经济薄弱村。

  面对这一困局,垫湖村再次发扬起“大包干”精神,向贫穷“宣战”。2007年,垫湖村积极探索“小田变大田”做法,推动人口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开启了农业现代化征程,掀起了“春到上塘”农村改革的“二次浪潮”。

  从2008年到2012年,通过4年时间,垫湖村推动全村近4000人全部实现集中居住、全村1.2万亩土地实现集中流转。资源集中后,生产效益得到了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逐渐有了起色,但距离“经济薄弱村”摘帽还有差距。

  2014年,返乡青年周磊接过发展接力棒,担任垫湖村党委书记,决心“不在前人光环之下吃老本”。

  针对垫湖村土壤干旱的岗坡地特点,周磊多次带领村干部赴省外调研学习碧根果育苗技术,号召党员带头试种。试种成功后,村党委牵头、种植大户实施,在村内建起了占地1200亩的碧根果育苗基地,订单化为周边省市提供种苗,先后带动3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垫湖村党委因势利导,筑巢引凤,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建标准化厂房,招产业项目落户,又为本村提供30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2021年,垫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00万元,经济薄弱村变身为发展先进村。2021年7月,垫湖村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果“大包干”是由“合”到“分”,带领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小田并大田”是由“分”再“合”,带领村民找到了好路子、鼓起了钱袋子。

  近年来,垫湖村继续发扬“大包干”精神,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在全市率先探索“抱团发展”做法,开启了垫湖村乡村振兴路上的“第三变”。

  2024年以来,垫湖村牵头与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桑园村、大付村达成联建,联合成立“又一村联合党委”,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介绍,“我们以碧根果、上塘贡米和金银花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坚持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统一实施产业规划、物资采购、技术指导、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打造了‘春到上塘’农产品区域品牌。预计今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达350万元。”

  为进一步扩大联建效益,垫湖村联合桑园村、大付村在垫湖公路沿线大力发展草莓、蔬菜采摘等产业,串联“春到上塘”纪念馆改革创新精神现场教学点、“碧根果的故事”创业实践观摩点等文化资源成立村级旅游公司,打造集农旅融合片区,每年可为联建各村带来经济收入10万元。

  本报记者 朱秀霞

  通讯员 王可拼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