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联建,“闽东之光”放光彩——福建宁德“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掠影
2024-08-29 14: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宁组轩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福建省宁德市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的美誉。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宁德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形象概括为“闽东之光”。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勉励宁德“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宁德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全市农村党组织中开展“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让老百姓感到党组织强了,环境美了,日子富了,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时下,酷暑渐消散,金秋日气爽,记者走访宁德各地,随处可见干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忙碌场景,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热潮。

  寿宁县党员干部入村与群众交心交流。寿宁县委组织部供图。

  “统”起来,同心服务惠民生

  “天气晴好时,村民聚在浣洗台前洗衣洗菜,十分方便。”在寿宁县南阳镇含溪村入村口,村党支部书记叶其明指着焕然一新的水井和洗衣台笑着说。

  含溪村是中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过去,村内人居环境差,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道路两旁垃圾随意丢弃,村入口处旧水井和洗衣台私搭乱建。如何破题,改变老区村面貌?市派驻村第一书记杨龙贺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洗衣台进行提升改造,安装抽水泵,加盖凉棚,修建共享晾衣区,有效解决村民日常需求和影响村容村貌的矛盾,村民共同讨论取名“齐心井”。

  一件件民生“小事”,连着的是群众美好生活的具体需求。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村民游灿华和袁济武的烦心事终于得以解决,他们家终于装上了新电表。原来,因房屋“两证不齐”,他们申请装电表一直没有结果。柘荣县委主要领导来到该村开展“四下基层贴民心、感恩奋进建新功”实践活动,得知情况后,立即召集多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一个星期后,电力公司上门为这两户村民装上了新电表。

  村民建农房不办房产证并非个案,在解决游灿华、袁济武新装电表难题时,柘荣县全面梳理类似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不到一个月时间,柘荣县供电部门梳理出这3类对象60户,及时为他们新装了电表。

  从解决一个问题,到化解一类难题,折射出党员干部为民干实事办好事的决心。近年来,宁德市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践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党委(党组)和班子成员建立联系点3200多个,到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500多件,使联系点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创新“一书记三大员”、年轻干部“四下基层”培养锻炼等机制,23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等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5900多名市县机关单位年轻干部到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扎根乡村一线,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发挥”党建小院“作用化解矛盾纠纷。柘荣县委组织部供图。

  “联”起来,携手共建促发展

  闽东九山半水半分田,单个村资源力量有限,唯有村村抱团、区域联动才能形成新优势。宁德市持续打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建联建、村企共建等系列“组合拳”,推动乡村“从散到聚、从弱到强、从少到多”。

  看万亩茶海,品坦洋工夫新式茶饮,观茶行廊桥,体验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连日来,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不断迎来新游客,他们在老茶乡“邂逅”新茶事。

  “在‘大坦洋’片区联合党委的带动下,茶产业强起来了,配套设施完善了,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谈到。

  坦洋村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的党建工作联系点。为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故事,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福安市推动坦洋村与周边5个村组成“大坦洋”片区党委,将坦洋片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带动茶叶种植、加工、商贸全产业链提升。2023年联建村平均村集体收入达到5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

  如今,不仅在福安,片区联合党委模式已成为宁德深入开展“党建聚力为民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的重要举措。宁德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村情相似的农村区域成立173个片区联合党委,打造古田食用菌、柘荣太子参、霞浦民宿等11个产业链联合党委,组织800多个市县企事业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发动361家企业挂钩帮扶418个村,推动185个村党组织跨县跨乡结对共建,实施共建项目1300多个。

  周宁县成立11个联村党委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发挥中心村辐射带动作用,把60多个偏远村、薄弱村“拢”在一起干,共同谋划15个强村项目,2023年增加村财收入280万元;市供销社联合各地乡村党组织盘活开发基层供销社资产,发展赤溪镇农贸市场等项目14个,带动70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

  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养殖渔排。蕉城区委组织部供图。

  “聚”起来,激发“我要振兴”内生动力

  静谧的古村,清澈的小溪,卧着廊桥落日的炊烟,星空下的稻田传出声声蛙鸣……在屏南县寿山乡白玉村,一处处秀美的“微景观”和百亩金色的稻田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很难想象,2022年以前,白玉村还是一个缺人才、缺人气的产业薄弱村,好风景没能产生好“钱景”。穷则变,变则通。2022年,白玉村党支部引进“不耕农场”运营团队,策划发展农耕研学体验项目,策办晒秋、稻田文化节等活动,将艺术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推动白玉村美丽蝶变……

  白玉村的变化是宁德市开展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德市面向社会广泛招募559名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担任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以志愿服务、兼职服务等形式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打造苏家山乡村迪士尼、四坪好“柿”等文化IP,涌现出北墘、东壁、渔井等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与此同时,宁德市建立党员“先锋指数”评价机制,逐村确定10到20项“党员干部领办实事”项目清单,分领域开展岗位建功、晾晒评比等活动,带动2300多名乡村人才活跃在基层一线,吸引1.3万名在外能人、“新村民”“云村民”等纷纷返乡创新创业,乡村活力持续迸发。

  “有什么心事、有什么意见,大家都摊开来说,不要让问题过夜。”在村里的党群议事长廊,古田县凤埔乡苏墩村党支部书记周开灼开门见山地说。“晨巡晚议”是苏墩村传承已久的一项群众工作制度,该村党支部通过推行清晨巡村入户、晚间聚民议事工作方法,加快了库区移民新村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晨巡晚议”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从议事长廊到议事小院,从小村规到小积分……如今,晨巡晚议、党建小院、小巷管家等一个个好经验好做法在各地生根发芽,一件件民生实事接连落地,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在宁德,越来越多的村党组织发挥基层党建聚合、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在推动产业事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社会风尚、群众生活等方面下功夫,美好家园建设迈出了新步伐,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走出了新天地。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