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养羊”村,成了全县养羊第一村
2024-12-19 11:08:00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曾被认为最不适宜发展羊产业之地,然而,仅用6年时间,西沟村便逆袭成为环县羊只饲养量最大、农户依靠羊产业收入最高的村。在此期间,西沟村还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西沟村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一同聆听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西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小兵讲述养羊的故事。

刘小兵介绍,西沟村是曲子镇的一个山区村,全村56.7平方公里土地被一横24纵的沟壑分割得支离破碎,导致交通、耕地、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难度大。“人家能修一公里路的钱,我们可能修不了八百米;人家修一亩梯田的花费,我们可能修不了六分地……”提及西沟村20多年前的状况,刘小兵不禁皱起眉头,“西沟村土地、草场都不宽裕,大家都认为这里最不适宜发展羊产业。”他坦言,自己刚从学校毕业时也曾想着去外面务工或创业。

“人不能被先天落后困死,敢于作为才能换新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沟村在新一届村“两委”带领下,大刀阔斧地改善基础条件,修建9条共88公里的柏油路,全村9个村民小组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新修9座桥梁,村民从此告别了蹚水过河的历史;连续四年新修高标准农田11000多亩,将曾经的小地块合并成大地块,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耕作;家家户户通上了动力电,户户改建了卫生厕所,还建成了三座淤地坝,全村绿化率超过90%。

不过,最让西沟村人能够挺起腰板的事情,却是把羊产业发展起来了,成为全县第一养羊村。

“以前人们认为我们不适宜养羊,是按传统的思维来想的。”刘小兵调研后认为,养羊仍是西沟村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从2017年开始,西沟村“两委”率先“蹚水”,带领群众尝试科学养羊的新路子。他们从起初的10只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的小规模尝试,当年收入就超过一万元。看到率先尝试的人尝到甜头后,其他村民纷纷参与,户户扩繁扩群。接下来,村“两委”引进二元杂交的科学养殖技术,西沟村羊产业一路高歌。

在发展养羊产业过程中,西沟村党组织在组织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社员”的“村社合一”模式,走出了一条村社一体化、生产标准化、保障立体化的发展路子。刘小兵介绍,全村675户农户全部加入草产业合作社,312户养殖户全部加入7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全部加入众鑫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构建起“户户入社、组组建社、九社联合、村社合一”的产业发展组织模式。

“党支部作决策、定规划,联合社建机制、搞服务,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种养户全入社、搞生产。”刘小兵说,西沟村在联合社9个成员社中设立党小组,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融合,实现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饲草,我们草产业合作社科学配方,加工后按成本价出售给农户,农户采取‘傻瓜式’就能科学喂养;羊舍我们因户制宜,科学规划后新建暖棚;二元杂交我们邀请专业机构的老师进行科学培训,并实地进行人工授精等作业;育肥和销售都有就近的合作社进行定期收购,定向销售,不让农户利益受损……”说起西沟村服务农户发展羊产业,刘小兵有说不完的道道,“除了村‘两委’和合作社,一些养殖大户和能人也成为全村羊产业发展的示范户和引路人,全村羊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人都向一处看、劲都向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如今的西沟村,齐心协力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

在实行标准化养殖以前,赵彩莲家是典型的散养式养羊,羊只数量少时只有三五只,多时不到二十只。后来,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赵彩莲家加入了养殖合作社,修建了可容纳200只羊的标准化养殖棚圈,建了标准化草棚,由村集体办的饲料厂统一供料,开启了科学养羊之路。“现在圈里有大羊47只,小羊39只,每年出栏羊只100多只,刨去饲草等成本,每年能净赚5万多元……”赵彩莲说,村上还提供技术、指导种植紫花苜蓿,并帮助销售羊只,她家依靠养羊,日子越来越好了。

经过几年的发展,西沟村羊只饲养量达到了7万只,户均养羊100只以上,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16100元。“70%以上的在家农户养羊,7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于草羊业。”刘小兵自豪地说。放眼环县,8万余农户有4万多户养羊,2023年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了369万余只,肉羊产业产值达60亿元,养羊农户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8000元,西沟村超过全县平均水平的两倍,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县种草养羊第一村。

通讯员贺创军贾利民乔洁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