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世界的人,最想回家。你记忆里市中的乡村,有新变化也有老情怀,只差一个你,一切就刚刚好……”春节期间,济南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发出的《乡情跨山海 期盼雁归来——致市中区乡村在外游子的一封家书》传递着家乡对在外游子的深深牵挂。
一封“家书”:纸短情长盼君归
在十六里河街道,街道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借助春节假期深入走访返乡人才,将这份带着温度的“家书”送到他们手中。“虽然常年在外,但看到这封‘家书’,感到家乡从未忘记我们,等学成归来,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回馈家乡。”回乡过年的复旦大学学子邹东亮感慨地说。
除了线下座谈、走访,市中区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媒体客户端、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广泛推送“家书”,留言在评论区不断涌现:“家乡的呼唤,让我归心似箭”“无论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的根,我一定找机会回去为老家做点事”。
兴隆街道搬倒井村的何润发从事建筑行业多年,提出了打造“风格特色民宿群”的创意方案,“咱们村有这么好的山水资源,再融入独特的建筑风格,肯定能吸引游客。”通过“家书”的传递,市中区共收集到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村庄环境提升等方面的资源信息100余条。
一张聘书:广纳贤才促振兴
新春恳谈会上,党家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兴安将一张张大红烫金的“市中区乡村振兴发展顾问”聘书递送到在外英才手中。
市中区通过街、村摸排走访,建立了《市中区农村在外英才名录库》,经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联审认定后,确定了一批重点联系的在外人才。接过聘书的那一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研究生卫孝瑞激动地说:“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尽我所能,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出力献策。”与此同时,街道还为每位受聘英才明确1名街道班子成员、1名村干部包挂联系,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
在党家街道,农业专家窦宝斌常年在外地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研究,通过街、村联系回引,他回村创办了窦牛生物有限公司。此次受聘后,他主动与包挂干部联系,提出在家乡建设现代农业文旅融合示范基地的设想。截至目前,全区已有73名乡村在外英才受聘为“乡村振兴发展顾问”。
一本册子:人才汇聚启新程
从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到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资源链接,从人才的踊跃建言到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实际行动,家乡与游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愈发紧密。
在陡沟街道新平村,作为返乡人才回村任职的示范村,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崇振集合乡村在外人才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于去年底投产运营,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村民增收。
徐崇振把《乡村在外英才台账》视作村子发展的“金钥匙”,册子上几十位在外打拼的人才信息。在村里长大的徐吉峰,如今是城里一家知名餐饮连锁企业的采购主管。在他的信息栏下,徐崇振备注“熟悉食材采购渠道,能助力家乡特色农产品进入城市餐桌”。电商运营人员徐崇浩的备注是“精通电商平台运营,可帮助村里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小册子”配合家书、聘书等“乡情牵引”,返乡人才纷纷送上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为家乡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据市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区委组织部以“召开一次座谈会、送去一封家书、颁发一张聘书、用好一本册子”的“四个一”暖心举措,架起了家乡与在外游子的连心桥,共举办座谈会70余场,吸引了超过900名在外人才参与,收集到宝贵建议300余条。
本报记者 倪怀成
通讯员 朱彤彤 实习生 王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