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暖阳洒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盘龙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20余名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东头的排水渠塌了半截,眼瞅着开春要下雨,得赶紧修!”“后山那段土路一下雨就成泥坑,能不能铺点石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虎明拿着笔记本边记边回应:“大伙儿的意见都列清楚了,明天就联系施工队,争取月底前解决!”
这场热气腾腾的“民事直说”会,正是麦积区以群众议事机制破解治理难题的生动写照。
“小板凳”议出“大民生”
在麦积区的大小乡村,每月“主题党日+群众说事”已成为雷打不动的惯例。没有讲话稿,不设主席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搬着板凳围坐一圈,从邻里纠纷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环境整治,所有议题都由村民“点单”。去年以来,全区通过这一机制累计排查整治各类隐患11处,解决民生问题750余件,化解矛盾60多起,群众满意度达98%。
“过去村里修路、建广场大伙参与少,现在不一样了,咱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也能‘拍板’!”伯阳镇曹石村村民王小红回忆起去年村里改造文化广场的经历。当时,部分村民担心广场占地影响菜园,反对声不断。村党支部连夜组织“说事会”,邀请村民代表、外出能人和施工方共同商议,最终调整设计方案,既保留了广场功能,又为农户划出小块菜地。“方案是大家投票定的,谁都没怨言!”王富民指着如今热闹的广场笑道。
“代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麦积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郭充权介绍,为破解乡村治理过程中“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麦积区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级议事体系,由村级“说事会”收集问题,镇级“联席会”统筹资源,区级“督导组”跟踪问效。同时,创新推出“线上+线下”双平台,村民不仅能在现场提建议,还能通过微信群、打电话的方式提诉求,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在甘泉镇屈坪村,一面贴满便利贴的“心愿墙”格外醒目。“路灯坏了3盏”“希望增设垃圾箱”……每条留言下都标注着办理进度。“上周我刚贴了清理河道垃圾的建议,不到两天就有人来清理了!”村民李秀兰边说边竖起大拇指。村党支部书记魏彩文说,村里还建立了“年初公告计划、年中公布进展、每月公开账目、年底公示收支”四项制度,确保重点事项按时规范公开,“花多少钱、怎么花的,及时公示,让群众心里更透亮。”
“小积分”撬动“大参与”
如果说“说事会”让村民有了发声渠道,那么“积分制”则让参与治理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渭南镇张元村,村民刘秀娟的“积分存折”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的“贡献”:参与环境整治加5分,调解邻里纠纷加3分,义务巡逻加2分……她用50积分在村里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换了一桶食用油。“现在大伙儿比着攒分,谁家房前屋后不干净,都觉得脸上挂不住。”刘秀娟笑着说。
麦积区将积分制与村规民约深度融合,明确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公益服务等6大类30项积分细则。全区已有87个行政村建成积分超市,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把“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麦积区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治理的关键密码,那就是让群众站“C位”。郭充权说:“治理不是‘干部独角戏’,而是‘党群大合唱’,只有把‘话筒’交给群众,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今,随着“说事议事”机制深入人心,一个个村庄正悄然蜕变:矛盾少了,笑声多了;推诿少了,担当多了;冷眼旁观的少了,挽袖实干的人多了。在这片陇原大地上,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讯员 邱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