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有一车宽的土路上颠簸,记者以为来到了一个没有惊喜的村庄。汽车拐了个弯竟别有洞天,千亩连片的油菜花海豁然入目,蔚为壮观。虽然这个季节油菜花随处可见,但对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罗集村而言,意义不凡。3月29日,罗集乡“赏万亩花海 品农家美味”乡村游活动在罗集村开幕。“我们村地处偏远,曾被称为‘六安的西伯利亚’,居然也走上了乡村游的‘赛道’。”罗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厚玉感慨万千。
罗集村位于六安最西北,属半岗半畈、易涝易旱地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罗集还曾是“软弱涣散”村,2017年村集体负债30万元,经过7年奋斗,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68万元。
一个没有区位优势、缺少资源禀赋的普通村庄如何开出“致富花”?
2017年,群众基础好、有闯劲的陈厚玉成为罗集村“当家人”。一上任,他就抓村里党组织建设,团结村“两委”班子,一改“软弱涣散”之风。“刚上任时,我还被债主堵过门,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发展好产业。”彼时罗集村的主要产业是水稻种植,如何破解产业单一困境,陈厚玉带领村“两委”打出“组合拳”。
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罗集村的耕地面积达到7000亩。连片耕地与优良水质很适宜稻虾养殖,村“两委”将目光锁定在水稻与龙虾的组合上,逐步将“稻虾共养”面积扩大到1400亩。“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模式,不仅让罗集村的生态米热销,亩产400斤—500斤的“稻香虾”也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田“含金量”。“最近我们村的小龙虾抢‘鲜’上市了,收购价28元一斤,根本不愁卖,新一批的虾苗也正陆续投放到水田里。”村民余维洋欣喜地说,我家稻虾田的面积有100亩,每亩能增收6000元左右。
几步之遥的育秧基地也一派繁忙。一朵朵羊肚菌错落有致地挺立着,几位村民穿梭垄间,忙着采摘、分拣。育秧基地为何种的是羊肚菌?陈厚玉笑着说:“我们探索一棚双种模式,就是把育秧与种植羊肚菌组合起来,提高经济效益。”原来,育秧基地除了4月—6月育秧期,其余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为了让它闲时生“金”,村“两委”绞尽脑汁。一次偶然机会,陈厚玉了解到,金寨县一家企业的羊肚菌在市场上非常走俏,价格高达几百元一斤。村“两委”实地学习后,与企业达成合作,由企业提供品种、技术指导,罗集村将育秧基地中一栋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棚整理出来试种羊肚菌。“羊肚菌是低温菌,对土壤、温度、湿度等都有较高要求,今年第一年试种就取得成功,鲜羊肚菌估计能采三四百斤,加工成干品后销售,预计收益有5万元左右。”陈厚玉难掩兴奋表示,虽然5万元数额不大,但孕育着希望。
冬季的水稻“种植空窗期”一直制约着农田效益。罗集村打出水稻与油菜的组合,利用两种作物生长季节互补及生态功能差异,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选种的“陕油22”油菜品种,耐寒、扛倒,亩产440斤左右,一亩收益能达1300元。“去年10月2日,油菜下地,一共种了2200亩,你看现在长得多漂亮啊。”陈厚玉深情地望着翻涌金色波涛的油菜花海。
凭借“高颜值”,小小油菜花打开了乡村发展新空间。罗集村首次举办乡村游活动,就吸引游客3000余人次。品类繁多的土特产摊位前人头攒动、琳琅满目的汉服租赁人气爆棚、龙虾垂钓区喧腾热闹……从深耕传统农业到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是罗集村再次探索“一地多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组合拳”越打越多,罗集村会越来越好,但它或许不是乡村地图上最闪亮的坐标。在神州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如罗集一样普通的乡村,它们平凡却不平庸,它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刘琼
通讯员 张静 姚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