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时,有这样一个同学。
她从不睡懒觉,很早起床,要么读英文,要么去读书。
最后,知酱记得她拿到了一个很好的offer。
在Youtube上有一个叫Jade的学霸,也曾上传过一个视频《凌晨5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每天早起和成功之间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
日本作家中岛孝志在他的《早晨型人更容易成功》一书中介绍了一项调查:
三万名成功人士,几乎都习惯早起。
知酱觉得,能否成功不能由是否早起决定。
早起的人有更强的自控力和行动力,这两种品质使他们成功。
01
如果有人问你: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满意吗?你会怎么回答?
有多少人会下意识地回答:还可以,还好吧。
Mel Robbins是一位成功的作家、电台主持人和生活导师,曾参加过许多改造参与者生活的电视节目。
她在演讲中明确指出:Fine(还好吧)是她最不喜欢的一个词。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马上就能得到无数相关信息。
甚至可以在各种平台上找到成功者的亲身经验。
既然实现理想变得这样方便,为什么有些人还维持得过且过的状态?
Mel认为,这都归结于一个词:Fine。
Fine是一个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词。
只要不断告诉自己:“过得还可以。”
就可以安于现状,而不渴求改变现状。
即使信用卡背债,每个月月光,也要咬着牙说:还好吧。
即使工作住所两点一线,没有社交、休闲,也要在睡前安慰自己:我过得还可以。
即使和男(女)朋友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只是强颜欢笑地说:我们挺好的。
想想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你的墓志铭上刻着“他的人生还好吧”,多么尴尬又讽刺。
在社交生活中,每个人都戴了足够久的面具,为什么还要向自己说谎?
想要一个奢侈品包包,就说想要,然后努力攒钱去买;
在领导手下干得不舒服,就离职另谋高就,或者努力自己做领导;
不要劝自己:算了,我过得还可以了。这只是你在为自己的偷懒和逃避找的借口。
02
科学家将所有天灾人祸计算在内,得出了我们每个人能够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几率——四千亿分之一。
可以说,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奇迹。
从蒸汽机到电灯,从日心说到启蒙运动,很多改变人类进程的节点,都来自于某些人的灵光一现。
其实,每一个想法都可能改变生活,但很多人只是在脑海中想象一番,最后不了了之。
做出改变很简单,我们能找到无数可以模仿的范例。
但也很难,因为大家的脑子中都存在一个“内在打盹按钮”。
每天早晨,被闹钟吵醒时,脑中的“内在打盹按钮”被按下,再睡一会懒觉。
每当脑海中有新点子冒出来时,“内在打盹按钮”也会被按下,告诉自己:这不可能,做不到的,现在的生活挺好…….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被窝很舒服,安于现状也很安全。
而改变现状会给人带来的阵痛,让人感到不舒服。
此时就需要激发行动的“活化能”。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当我们需要食物时,身体会发出肚子饿的信号;
当我们需要朋友时,心理会产生孤独寂寞的信号。
如果我们感觉生活到了瓶颈,开始对现状不满,这就是一个信号。
告诉我们:有一个基本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你的灵魂需要探索和改变。
唯一的渠道就是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逼迫自己“不舒服”起来。
知名大学高材生无香,开始跑步的原因是自己体弱多病,已经坚持了5年。
现在的她还会不断去尝试各种项目,越野、铁人三项等等,开始享受运动。
03
“舒服”的感觉和吸烟一样会让你上瘾,然后,慢慢侵蚀你的生活。
如果一味跟着“舒服”的感觉走,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也无法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想要获取激发行动的“活化能”,需要遵循一个“5秒钟原则”:
当你有了想法,就要在5秒钟开始行动。
如果5秒钟内没有采取行动,“内在打盹按钮”就会被按下,想法就会被杀死。
梁实秋喜欢在早晨趁着太阳没出时在廊檐下工作,
他就这样用一个月时间翻译出了《阿拉伯与哀绿绮思的情书》;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分享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跑步,三十五年如一日的生活。
早起和成功也许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
但拥有自控力和行动力,敢于跳出舒适区让自己“不舒服”的人,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从明天开始,把闹钟调早30分钟吧。
不再睡懒觉,不再迟到,不再“多睡5分钟”。
把做梦的时间用在行动上,谁都会离梦想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