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拍摄现场。资料图
近期,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热播,引发广泛好评。
该系列片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节目聚焦乡村振兴,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特色讲述,勾勒出中国当代乡村的一幅幅大美画卷。拍摄采用实地探访形式,镜头语言质朴生动,故事充满生活气息,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价值,展现了绿水青山间的现代乡愁。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不仅是某一个村庄的故事,更是千万个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用“小叙事”建构“大历史”,用个体命运的改变,反映新时代乡村的伟大变迁。
“乡愁”新乐章时代气息浓郁
不同于《记住乡愁》前七季的主题更多倾向于强调“乡愁”的记录式回忆与情感缅怀,2022年推出的新一季《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紧扣时代脉搏,通过对中国村庄当下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超越“乡愁”主题旧有模式。节目整体风格呈现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乐观积极开放的社会心态,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北京怀柔六渡河村人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徙移民的后代,骨子里传承了山西先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纪录片《六渡河村——清风拂栗海万里渡河来》,讲述了六渡河村人在大山深处开出一条发展之路,将山沟沟里的小板栗种成了大产业。如今六渡河村人的乡愁多了份“栗海飘香”的喜悦,少了份“槐树老鸹”的惆怅。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昊苑村——贺兰山下美酒香》《六莹村——莲藕之乡同心共赢》《新寨村——远方飘出咖啡香》等节目,以乡村产业为轴,展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蜕变,不仅带我们进入现代乡村美景,更让我们体会到乡愁文化中传递的产业之美、人文之美、愿景之美,以及向美而生的精神动力、文化动力和创新动力。
年画之乡河北武强县周窝村的“乡愁”主题令人惊艳。《周窝村——音乐敲响幸福门》,讲述周窝村富于创造力的人们在年画传统与乐器产业的带动下,建立了更新的精神世界——音乐的世界,从只生产乐器,到开始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将从物质世界获取的能量转化为精神的音符,创造出了乡愁的新乐章。
乡愁总关乎着山河故人,他们的悲欢离合,总能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本系列纪录片将“乡愁”的娓娓情志,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自然表达为乡亲们对故乡的建设热情与探索,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新时代具有热情和原创力的新农民群像。
在这里,乡愁是念兹在兹、代代相承的故土乡情,更是孜孜以求、开拓未来的精神动力。这正是《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表达的新意。
乡村自豪感凝聚文化自信
“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看到家乡白马村,格外亲切。云雾缭绕的村庄,笑意满满的村民,诱人的地瓜干,特色的地瓜宴……白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信随着《记住乡愁》白马村这一集的播出,白马村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特色产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白马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观众吴勇昌在节目视频下留下自己的感言。
自《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播出以来,观众们纷纷通过网页留言、公众号留言、撰写文章等方式表达了对节目的喜爱。
观众杨卿说:“繁忙的生活让我更渴望接触泥土的芬芳,看了央视镜头下的桃源村,勾起了我去乡下走一走看一看的强烈想法。希望今年夏天,我能在桃源村的桃树下亲手采摘一只能够‘喝’的水蜜桃,尝一尝生活的甜,也感受一下桃源人家的安逸闲适。”
《记住乡愁》不仅唤起了城乡观众的乡愁,更让大家重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乡村的美丽富饶,重拾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编导吕妍在大鹿岛村的“编导手记”中写道:“对于今天的大鹿岛,我最大的感触是震惊。一是震惊它的发展模式,该村依靠传统捕捞业、深海养殖业以及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二是震惊人们的生活如此富裕,有做着几千万买卖的养殖户,也有出海捕捞、做旅游、开民宿的村民,每年最少也能赚上二十万;三是震惊这座黄海上的渔村会有如此完备的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应急直升机、供电所、快递站点、柏油路、星级酒店、民宿等,一应俱全。海岛渔村和城市一样充满魅力。”
编导吕明月在拍摄卖花渔村、周窝村后感慨地说:“当年,我们争先恐后地逃离乡村,纷纷涌向城市,因为那里有更便捷的生活。当乡村振兴被提出来后,我们知道,我们的未来终于要和我们的过去联结在一起了。”
描绘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谱
60集节目涵盖了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江苏无锡桃源村精益求精的农耕文化,到辽宁丹东大鹿岛村耕海牧渔的海洋传奇;从河北保定骆驼湾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振兴之路,到安徽黄山卖花渔村“爷爷种树孙儿卖”的产业延续;从海南海口施茶村发展火山景区特色民宿,到浙江兰溪渡渎村手工艺文化产业富民……观众在生动感人的电视画面中,看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乡土文化。
而每个故事的讲述,都在追根溯源中,有意识地将一村一地的振兴经验和治理实践上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共同建立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图谱。
《桃源村——桃源深处有人家》选了“一只桃子”来讲故事,用“一场比赛”来串联,解开了桃乡的富裕密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亿年火山的火山灰土质固然重要,但种出“致富果”,还是要靠桃乡人民勤劳质朴的双手,拥抱科技、敢于创新的意识。
中华屈氏第一村,湖北秭归万古寺村是爱国诗人屈原故里。《万古寺村——四季橙香万古流芳》中,跟着摄制组的镜头,观众踏过古色古香、岁月留痕的青石板路,尝过了香气四溢、甘甜解渴的四季鲜橙,也领悟到了那首传世名作《橘颂》所蕴含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柑橘树上一个个嫁接痕迹,记录了村民们依靠勤劳和智慧,培育优良柑橘品种,让这片古老土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节目,用精彩的影像呈现,阐释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深层内涵,展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脚步和时代画卷。通过节目,也让观众更深刻地认识到,乡土文化传承是乡情的纽带,是村民文化自豪感的源泉;顺应天时、遵自然节律而行,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态观念,仍是指导现代乡村振兴最朴素也是极高明的中国智慧;而能坚守、懂变通、求创新的新时代农民集体品格,正是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