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田园 | 浣溪沙
2023-11-15 17:2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赏析: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1082年(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写下本词。

  这是一首记游词,不同于普通记游词的是,苏轼从自然景物落笔,主旨却是探索人生哲理。

  上阙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写春三月兰溪雨景。首句点明兰溪得名的由来与游兰溪的时令。“芽”“短”二字写兰之初发状态,“浸溪”写兰之勃勃生机。次句写漫步溪边时看到的景色。白居易《三月三日袚褉洛滨》有句“沙路润无泥”,此处易“润”为“净”,强调了沙路经春雨洗涤而一尘不染的特色。首二句着重从视觉角度入手,而暗扣溪声与雨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活力,也有清冷之感,字里行间山寒料峭的气息若隐若现。小结句则着重从听觉角度落笔。“萧萧”直接拟声,“暮”字点明时间,再加上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子规悲啼,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经受打击身处困境的悲凉情绪也由前面的深深潜伏转入此时的隐隐暗示。暮色催归,子规呼归,吾归何处?小结句使上阙的借景抒情达到了高潮:已临绝境,何去何从?因此也激发了下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探索,过渡自然而不露痕迹。

  下阙将论理、抒慨巧妙地寓于形象之中,发出了于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声音。首句用反问,“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既入穷巷,不甘认命,便唯有逆流而上。苏轼用这一“无理而妙”的反诘作为下阙之发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何尝不能老骥伏枥,愈老弥坚,从而青春永葆?次句以借喻作答,借写眼前实景,将哲理寓于其中。语言平易浅显,却值得回味再三。对此,古人早有精彩点评:“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结句用否定式再次反弹常调,将催人奋发自强之音进行到底。世人常用“白发”“黄鸡”意象抒发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青春易逝之感。白居易就在《醉歌》里感叹过:“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则斩钉截铁地否定了这种嗟老叹衰的人生态度。虽遭贬谪而依然能从低沉中振起,于逆风中坚守,这就是苏轼,乐观旷达的苏轼。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感叹道:苏轼“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全词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有力地表现了苏轼身处困境而能昂扬奋发的乐观精神,这正是苏轼深得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雪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无锡锡山区楹联学会副会长)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