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没有找到
当您看到这个页面,表示您的访问出错,这个错误是您打开的页面不存在,请确认您输入的地址是正确的,或者请通过下边的搜索重新查找资源,中国江苏网感谢您的支持!
30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中国江苏网首页!
大学生村官网 > 一周微言> 正文
扶贫送老婆?真没这事,别添乱了
2018-11-28 16:59:00

  

  扶贫“送”老婆的话题,近来很火。这事还得从2017年发表在《桂林日报》上的一篇旧文《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讲起。该报道讲述的是广西平熬村的贫困单身汉周应雄,通过其帮扶联系人王文燕的介绍撮合,与大河乡大村的女青年黄冬梅相亲并恋爱结婚的故事。最近,《桂林日报》再度刊发报道《帮扶干部帮助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又添喜事》,算是给此事增添了续集。

  

  平心而论,扶贫“送”老婆一事被网友们吐槽,一点也不冤。单是一个“送”字,就把女性价值降低到了地平线以下。在这个提倡婚恋自由、两性平等的年代,这种提法既不合时宜,也对当事人缺乏尊重。所以,公众没有因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就昏了头脑,肯定“扶贫送老婆”的说法,恰恰是一件好事。这充分说明,个体的人格和价值必须受到足够尊重,已经成为舆论场上的共识。 

  回过头来细读新闻文本,一些事实也应该得到澄清。扶贫“送”老婆的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帮扶联系人王文燕确实为贫困单身汉周应雄当了媒人,但周应雄与黄冬梅的结合,是他们个人的选择。说到底,扶贫“送”老婆,不过是一个噱头罢了。那么问题就来了,扶贫“送”老婆这个说法的始作俑者,究竟在想什么呢?

  一种比较合理的推测是,相关报道的作者是想突出当地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扶贫“送”老婆在他看来,是一种既巧妙又温暖的工作方法。贫困户脱了贫,还收获了爱情,难道不是两全其美?说不定,这位作者在写下这一奇葩标题时,还很是得意了一番呢。

  不过,他肯定没有想过,若扶贫“送”老婆成了真,那又会怎样?首先,扶贫对象的心态必然变了样。扶贫工作,本来是为了让贫困户学到自力更生的技能,获得通往温饱的渠道,从而摆脱贫困缠身的窘境。一旦有了“送”老婆这等好事,扶贫对象恐怕是仰天大笑也来不及。坐等老婆上门,享享清福,何乐而不为?劳动这种苦差事,还是算了吧。这下可好,“送”老婆非但无助于扶贫工作,反倒会“送”来令人哭笑不得的负面效应。

  再者,若非周应雄与黄冬梅两情相悦,这桩婚姻即使“送”上门来,也未必能成立。那位新闻报道的作者,莫非真把婚姻当作手机游戏“连连看”式的儿戏?包办婚姻的缺点,在此不必赘述。仅就扶贫工作而言,若夫妻二人没有感情基础,不能携手共进,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只怕到时候,欲哭无泪的不仅是扶贫对象,还有头痛欲裂的扶贫干部吧。

  可见,扶贫“送”老婆从来不是扶贫工作中可取的策略。而那位作者更没有认识到一个事实是:女性贫困户比男性贫困户更需要关怀。在中国妇女报上刊发的一篇报道《我国女性贫困特征及致贫原因》中提到,“世界上的贫困人口中70%是妇女,贫困具有一张女性面孔。”“在我国现有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女性比例已高达45.8%。据国家统计局对国家扶贫重点县调查,女性的贫困程度至今仍高于男性。”事实上,女性贫困户脱贫的难度更胜于男性,因为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更低,还要承担人口再生产、家务劳动以及创造家庭收入等任务。如果按照那位作者的思路,我们的扶贫干部是不是也该为她们“送”老公才是?

  周应雄与黄冬梅的结合,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这也可以看出帮扶联系人王文燕在扶贫工作中,不是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而是实实在在地了解贫困户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解决困难。这样踏踏实实的工作,却在一些拙劣宣传下,演化为扶贫“送”老婆的一场闹剧,让观者唏嘘不已。这里面反映出的,不仅是新闻写作上的不严谨和哗众取宠,更是某些人对扶贫工作的肤浅甚至是错误认识。这样的宣传,不是加油是添乱啊。

来源:华夏经纬网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