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扶贫助残有温度
2020-07-10 15:09:00   来源: 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 倪敏

  【人物】宁夏银川市同阳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陈余宁

  (图为第一书记陈余宁在同阳新村扶贫企业的菌菇车间内)

  【故事】2019年初,北方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陈余宁老师来到宁夏银川市同阳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时,全村690户3191人中有20余户没有脱贫,王会家便是其中之一。58岁的王会本人腿残,夫人患有类风湿,陈余宁便帮他家对接落实低保政策,并联系村里的扶贫企业——科衡农业科技公司,安排王会当门卫。

  “以前我以为自己只能终身吃闲饭了,没想到老了还派上用场。现在我转着轮椅,用心看护着基地,每月工资2000元,家庭生活越来越好。”王会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上班风雨无阻。

  在陈余宁的帮助下,像王会这样在扶贫企业上班的村民还有不少,用工最多时可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 (新闻链接:这家扶贫企业 门卫是位残疾人

  王会(右)与何应东董事长交流

  【网友留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加油!——网友@娱乐兔兔

  优秀,就是这样的精细到位,才有个更美好的中国,愿国泰民安。——网友@花宇MARS

  【点评】

  在宁夏银川生态移民村——同阳新村,一家扶贫企业聘用残疾人当门卫的故事,最近被传为佳话。新闻背后,是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对接,为因残致贫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以就业扶贫“授人以渔”的爱心之举。在扶贫助残的同时,彰显了脱贫攻坚的力度和温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4月,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在搬迁户汪显平家,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住得下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稳定就业。

  记者报道的替企业看门的王会,正是总书记说的搬迁后稳就业政策的受益人。王会因车祸致腿部残疾,夫人也患有严重风湿病无法务工,一家人陷入困境。基层党组织没有简单地给钱给物,这种“授人以鱼”方法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即使脱贫也易返贫。同阳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余宁另辟蹊径,帮他对接落实低保政策,又联系村口扶贫企业,让他尝试担任门卫。通过就业扶贫,不仅王会一家在2019年脱贫,这个移民村里还有5户人家享受到同样的“福利”。

  这几年,不光宁夏,全国还有不少老少边穷地区,为离开恶劣的自然环境、彻底摆脱贫困,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移民工程,改变了很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区群众的生活。但搬迁之后,如何让离开熟悉环境的老乡们尽快安居乐业?在簇新的楼房安置区里,如何让贫困户们住得安心、过得舒心?尤其像王会这样因残致贫的困难户,更是搬迁就业群体中突出的、急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帮困,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要着力激发贫困户自身脱贫动力。像残疾人门卫王会说的那样,“以前,我以为自己只能终身吃闲饭了,没想到老了还派上用场。现在我转着轮椅,用心看护着基地,每月工资2000元虽然不多,但我是靠自食其力劳动得来的,拿得很体面。”可见,“授人以渔”式的就业扶贫,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让身残志坚的人有了过好日子的奔头,让贫困户有了安身立命的“金饭碗”。

  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市场变化,目前一些企业复产用工遭遇挑战,贫困户对远赴外省务工存在顾虑,破解“家门口就业”的新问题十分迫切。挑战之下,更需要广大基层干部以“点对点、一站式”的方式,主动打通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断点和堵点,针对性地支持扶贫企业就近用工,积极发掘保洁环卫、企业门卫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劳动力不用长途奔波,在家门口也能吃上就业“定心丸”。

  转眼,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不到5个月时间,面对“硬骨头”,面对贫困户中的老大难,更须精准施策,拿出有效措施,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通过一系列有温度的就业扶贫举措,最大程度的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帮助其在家门口的就业路上,稳得住、能致富,真正成长为亲身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力量。


  编辑:刘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