垆上村新建的广秀书屋。
8月26日,出伏第一天,一场大雨后的烟台已不再像前几天那般炎热,在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福山区垆上村,屋顶上的葡萄和路边的石榴就要熟透了。7年前,也是在这样的8月份,张广秀来到垆上村报到。
2009年考研失败,张广秀考取大学生村官,在随后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她勤奋肯干,从不太适应到得心应手,为村民干了不少实事。无奈的是,一场突发的白血病,让她朴实的规划被中断了,她的一生也就此改变。
考研失败后的选择
当村官,其实是张广秀最后的选择。2009年6月,从鲁东大学毕业时,她去跟班主任孙明老师告别,情绪有些低落。
“对不起老师,工作可能不是特别好。”大学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六名,她本以为能继续深造或者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无奈的是,准备半年多之后,她报考北师大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接连失败。
“习惯了象牙塔生活的我,即使把自己降落到最低层,这仍然是现实遥不可及的高度。”张广秀落榜后十分消沉。当年5月,中组部首次公布大学生村官招考计划,抱着最后的希望,她拉着同学王桂英报了名。
她渴望自己被录取,但心里也迷茫,村官待遇不高,没有编制,一时间不知前途在哪。
孙明对她说,出生在农村并不一定了解农村工作,干好当下,以后才能有更好的选择。张广秀从小长在临沂桥西头村,她对农村并不陌生。她十几岁时,父亲外出开车很少回家,她和母亲还有姐弟打理着全家6口人的3亩口粮地。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选拔和培训后,张广秀被分到了烟台福山区福新街道办垆上村,做村主任助理,王桂英则被分到了蓬莱。第一时间,她给高中同宿舍的同学杨金玉打去电话,“我要去垆上村当村官啦!”进入福新街道办,她在自己的日记上兴奋地留下五个字:我是雀跃的。
一口一个婶子、大娘
尽管这是最后的选择,但孙明一直相信张广秀会干好,因为她做事有一股劲。“刚入学时,她的成绩在中下游,一年的时间,就冲到了前六。”
她的小学班主任朱秀芳还记得,当时班里要求没完成作业的学生写完才能走,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张广秀放学后留在教室,等他们写完才回家。“她那时话不多,但交给她的活儿,只管一门心思完成好,很朴实,没那么多心眼。”
张广秀把这种责任感带到了垆上村,很快,张广秀忙碌起来,走门串户、做调研报告、协助普查流动人口、帮村里的计生主任核对资料……村里的会计于学超至今都记得,坐在办公桌对面的广秀经常拉着他了解垆上村的情况:村里是统一规划的,村里有房出租,流动人口不少。
几个月后,孙明再次见到张广秀时,她再也不是刚毕业时那个情绪低落的姑娘。“每次来她都兴奋地讲村里的情况,刚学了怎么种樱桃、怎么剪枝、怎么施肥。”张广秀一口一个婶子、大娘,孙明觉得她是真正地扎在了基层。
张广秀越来越熟悉垆上村的情况,甚至成了樱桃种植的半个行家,她总想着应该给村里干点啥,便跟老支书王子龙商量,根据垆上村的实际情况写了一份大樱桃栽培规划。
当年一起考村官的王桂英身在蓬莱,也会时不时赶来看望张广秀。王桂英记得,张广秀住在村里的敬老院,总是把手头工作干完了才会陪她。有一次,广秀加班到很晚,两个好姐妹才有机会一起说话。
“为自己村服务,我甘之如饴。”广秀日记里这么写,王桂英说,她真这么想。每次王桂英碰到困难都是广秀鼓励她,在自己手上的工作,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忍了半月才去看病
王桂英一直很庆幸有张广秀这个好朋友,确实,张广秀从小就是一个受人喜爱的姑娘。
她的大奶奶说,小时候张广秀眼睛圆圆的很漂亮,家人给她起名叫“俊俊”,老远走过来就一口一个“奶奶”。她的高中语文老师牛庆梅还记得,每一次在学校碰到她,离着几十米她就喊“老师”。
“她很爽快,基本不计较小事。”有一次一位大学舍友病了,张广秀背着她往医院跑,可舍友嫌她胖,背着不舒服,还嘟囔了两句。不过张广秀嘿嘿一笑,把舍友交给其他人,自己抱着她的衣物跟在后面跑。
不过,再次翻看张广秀曾经发表的状态,她并非像在大家面前展现的那样,她也有纠结的时候。广秀刚毕业时,偶尔会在人人网上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努力适应我所不熟悉的一切。”“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执起粉笔……”
按照高中毕业时的设想,她也许会在烟台,或者回临沂做一名老师,但是,进了村里工作之后,她一直坚持了下来,甚至爱上了村官这个工作。
“晚上这脖子鬼疼,直掉眼泪。”“又是疼了一个晚上,夜里疼得我睡不着。”2010年9月,渐渐适应村官生活的张广秀第一次感到了折磨。持续半个多月的日记里,她痛苦不堪,大把大把吃抗生素、做推拿,甚至拍片、做尿检,身体都没有查出异样,但她仍忍痛完成了760人的健康档案。
那时王桂英去看望她,还陪她加班到很晚。她只是跟村民说,她感冒了,有点低烧。“秀,你还是去大医院吧。”垆上村的老支书王子龙一直劝她。到了那年中秋放假,她才放下手头的工作,让父亲张玉欣陪她回临沂看病。
让人担心的消息传来:经天津专家两次研究,张广秀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病好了,我还会去做村官》,一篇齐鲁晚报报道,让张广秀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她的《村官日记》被广为称赞,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知道她的事迹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组织专家对张广秀精心治疗。
那时,她的高中同学才知道广秀生病了,即便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没有被告知她的病情。当慰问涌来,她总是说:我挺好的,不用担心。广秀的老家桥西头村村委会干部去看望她时,她戴着大口罩,见到人就止不住笑。孙明去探望她时,她还跟他开玩笑,“病好后,还要去你们家吃油焖大虾。”
昏迷中喊着“回烟台”
“她的内心很强大,很少透露自己内心的想法。”孙明说。
2011年3月,东营23岁的小伙汪凯为张广秀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到了8月份张广秀体检时兴奋地发了一条状态,“嘿嘿,伟大的O型血,永别了。”她的血型变成了汪凯的B型血,她还有些惊奇地说,“幸亏我还是女孩子。”
养病期间,张广秀接受了媒体无数次采访,因为村官的身份,她成为全国的典型。但对于张广秀来说,她的心态并没有太大变化。
2013年6月17日,对张广秀来说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日子,重获新生的她回到垆上村。“满心的高兴,3年了,村里变化还是蛮大的,见到熟悉的领导和村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张广秀在崭新的笔记本上续写她的村官日记。
3年服务协议到期后,她又续了3年。“我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只不过病了一场。”张广秀继续在村里服务,办公文字、入户调查、文艺活动,这些不用太劳累,张广秀对这块也熟。
不幸的是,病情很快复发并且愈发严重。在上一次生病之后,又是3年的反复和奔波,烟台、临沂、北京。当她再次被人们提起,已经是今年8月21日,那天下午4点40分,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张广秀走了。
“你失爱女,我失爱徒。”孙明给张广秀的父亲打了一个电话。广秀的亲人说,她在昏迷的时候,还说“回烟台”。
“憨憨的你睡得一脸安详,顽皮中神情依然倔强。”这是广秀上大学时最喜欢听的歌,这一次,在很多人印象里“憨憨”的她,真的走了。
让人欣慰的是,垆上村的广秀书屋已经启用,在她曾经工作过的福新街道办,习近平给她的回信也在激励着当地的基层干部。她的事迹在很多大学中传颂着,很多学生组织学习会,分享着他们对于大学生去基层的感想。
孙明说,张广秀最初的选择并不是当一名村官,但是她努力去完成她的工作,真正地去扎根基层,这是值得所有大学生村官学习的。无论在基层多么普通,只要执着实干,一样会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张广秀,没有走远,也不会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