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帮扶,乡村昂起产业龙头
2023-12-28 14:1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林华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组团式”走进田间地头,精准发力,把科技的种子撒播在帮扶地区,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回首2023年,重点帮扶县搭上科技的快车,一个个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搏击市场能力日渐增强。

科技特派团都安团团长李军(左)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镇木薯示范基地指导病虫害防治。 盘欢 摄

  收获一个个硕果,帮扶产业成了样本示范

  临近年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巫溪团团长、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黄振霖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粮袋子”:巫溪全县36万亩马铃薯总产量超过50万吨,商品薯收益达到6.7亿元,效益增加20%以上,累计有1.2万脱贫户通过种植马铃薯实现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不仅如此,巫溪马铃薯产品加工也取得新突破。依靠中国农业大学先进的食品加工研发体系,科技特派团马铃薯产业组明确了构建马铃薯基乳液的临界糊化度,突破了高流动性薯酱基体制备技术和马铃薯烘焙糕点面团配料技术,研发出马铃薯调味酱和曲奇饼干新产品两款,目前已完成中试生产,正在筹备建设规模化生产线。

  科技特派团澜沧团团长赵远艳今年也有一个喜悦的收获:云南省澜沧县甘蔗总产、单产等指标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甘蔗总产130.36万吨,单产突破5吨大关达到5.05吨,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上允糖厂蔗区甘蔗出糖率14.08%,达世界领先水平。与上一年相比,澜沧县甘蔗亩产值从1750元提高到2270元以上,蔗农增收6000万元,全县12万蔗农人均种蔗收入4880元,增收超过500元。

  经年辛劳,悉心指导,岁末年终收获满满,这是科技特派团2023年共同的经历。

  近日,科技特派团红寺堡特派团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首席专家罗瑞萍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科技特派员王锐的报喜电话:“今年这片大豆种植基地长势好,预计产量要比去年提升10%以上。”罗瑞萍将先进的复种大豆技术带到红寺堡区,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麦套种大豆和大豆单种、青贮玉米饲草大豆复合种植高蛋白混合青贮技术,引进宁黑1号、宁京豆7号等新品种5个,效果果然不俗。

  今年,科技特派团贵州紫云团指导的核心示范区红芯红薯迎来丰收,亩产达2256公斤,平均商品薯率达80%,亩产值超过1.4万元,与常规种植相比,产量和产值都翻了一倍多。与此同时,在核心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紫云县红芯红薯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总产1.4万吨,产值近9000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红芯红薯,规模效应初显。

  羊是甘肃省古浪县主要产业之一。今年年底,古浪县畜禽存栏量从486.52万头只增长到623.05万头只,其中肉羊增加63.88万只,羊存栏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这离不开科技特派团古浪团的付出。在科技特派团的指导下,古浪县建成了甘肃省优质种羊繁育基地、羊如祥种羊基地、陇沁种羊场等繁育基地和扩繁场18家,选育的良种肉羊有效缓解了甘肃河西地区干旱造成的饲料资源短缺、养殖成本增加以及肉羊市场低迷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

  先示范,做给农民看,才能带着农民干。今年,科技特派团建起了一个个示范基地,丰硕的成果吸引了当地农民、企业浓厚的兴趣。

  “‘桂热13号’亩产鲜薯产量比传统的‘南植199’要高上起码20%,平均淀粉率也要高3个百分点。明年我们打算种上2万亩,让企业、种植户效益双提升。”年前,国家科技特派团广西都安团木薯产业组组织木薯新品种产量及淀粉含量监测活动,红河淀粉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秉谦当即拍板新一年大面积种植计划。而科技特派团贵州沿河团通过“揭榜挂帅”,推进花生单粒精播技术试验示范300亩。特派团专家在官舟镇、佑溪街道办等花生示范基地和企业(合作社)等进行花生单粒精播技术、病虫草害、植株生长调控等技术指导。经过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示范基地单粒精播技术产量达每亩334.8公斤,较传统种植技术田块增产139.4公斤。

贵州省紫云县红芯红薯喜获丰收。

  落地一项项科技,撑起帮扶产业主筋骨

  一片片大丰收的背后,是一个个产业的巨变。而撑起产业巨变的正是科技特派团专家们因地制宜科技赋能。

  黄振霖对巫溪洋芋情有独钟,自1997年开始就在巫溪开展马铃薯品种的引进和筛选。担任科技特派团团长以来,黄振霖一年有300天在洋芋地里。巫溪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特殊的山地小气候环境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不过,巫溪马铃薯生产仍然面临着丘陵山地种植技术落后、脱毒种薯普及率及质量不高、病虫害防控技术缺乏、加工产品品质不高等难题。”为助推巫溪马铃薯产业上台阶,黄振霖与产业组专家一起,从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到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上齐发力。今年,他们从市内外引进品种87个,筛选出3500公斤以上超高产品种4个。在尖山、文峰、朝阳、塘坊等重点乡镇的示范面积达3500亩,最高产量3724.76公斤,较对照增产105.75%。

  甘蔗是云南省澜沧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全省平均甘蔗亩产4.5吨,而澜沧县仅有3.89吨。如何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科技特派团澜沧团两手抓,两手都使出了好办法。一方面引进新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另一方面示范推广药膜肥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丘陵山地机械技术,充分调动蔗农的积极性。科技特派团依托制糖企业从蔗区调种,今年甘蔗种植面积达29.29万亩,其中引进的两个新品种新植面积占比达到96.2%。正是有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澜沧甘蔗大大提高了蔗农和企业的“甜蜜度”。

  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更加了解帮扶地区的需要。科技特派团因时因事因地制宜,让科技更好地支撑起帮扶地区的产业。

  红芯红薯是贵州省紫云县的“地标”产业。今年4月份以来,受极端干旱气候影响,紫云县连续100多天田间地头没有一滴雨。科技特派团甘薯产业组结合紫云土质和气候特点,依托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和贵州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的低热河谷育苗、黑膜覆盖、单垄平行栽插、水肥一体化、连作障碍缓解等技术,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紫云自治县特色甘薯产业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科技特派团在五峰街道海子村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300余亩,开展了品种改良、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优化、新技术集成示范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行“农技专家+示范基地+种植大户”服务模式,采用“优良品种+黑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小型机械化”等集成技术,逐一破解紫云红芯红薯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难题,保证了红薯的丰产丰收。

  一季有余、两季不足是宁夏引黄灌区粮食作物生产的一道难题。今年,科技特派团红寺堡特派团试验出一条解决办法。科技特派团团长罗瑞萍所在的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一直开展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大豆技术研究。该院引进改制的多功能原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可在任何作物、任何状态原茬地上,不经任何处理,播种大豆等作物,一次进地可完成种床整备、侧深施肥、精密播种、化控防除和均匀覆盖秸秆等7项作业工序,实现了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与现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真正融合,建立了基于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制度和高度轻简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年前,经现场对试验基地验收,专家组认为,此种麦后复种大豆技术为解决宁夏引黄灌区粮食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提高牛羊存栏量和牛羊品质,关键在于牛羊品种的质量。作为畜牧与兽药研究方面的专家,科技特派团古浪团长张继瑜,把种羊繁育作为提高古浪县羊存栏量和品质的重点工作。科技特派团通过引入肉羊杂交利用技术、高效繁殖技术、肉羊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农作物副产物高效开发利用等技术,并针对古浪县肉羊生产具体情况进行集成和示范应用,促进肉羊产业健康发展。科技特派团指导古浪县肉羊养殖企业引入国外专门化肉用品种,如萨福克、澳洲白、杜泊羊,并与高产母本品种湖羊进行杂交利用,充分利用杂交优势生产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品质好的育肥羊,3个月育肥周期内可多增重3公斤,饲料转化率提高10%以上。通过基因检测以及基于液相芯片的肉羊基因组育种技术的应用,提高母羊繁殖效率,缩短母羊繁殖周期,母羊产羔间隔缩短至210天,实现“三年五产”的高效繁殖模式。

科技特派团澜沧团甘蔗产业组专家对甘蔗进行测产。 (澜沧团供图)

  育成一批批人才,产业发展有了活水之源

  科技特派团不仅深入群众面对面、零距离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还充分发挥团组内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养、增收致富,让产业持续发展有了活水之源。

  饲草产业种类单一、品种老旧,是科技特派团正镶白旗团专家们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发现的问题,但在引进饲草新品种、新技术时无人问津。特派团团长刘志英找到了一条解决办法:招收当地的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为徒弟,通过他们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出去。

  5月底把饲草种下去后,刘志英在当地住了3个月,在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时间点亲自把关。锡林郭勒盟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苏布达是刘志英的“得意门生”,几个月的跟班学习,让苏布达受益匪浅,她在禾本科和豆科混播技术的应用上收获颇丰,她学了3种燕麦和豌豆间作技术,效果很不错。在平日的入户宣讲和技术指导中,苏布达把学到的最新知识讲给企业、牧民听。今年,科技特派团引进了12种优质饲草,旱地示范面积210亩,水浇地示范面积110亩,结果显示,间(混)作饲草亩产量较传统燕麦单作平均提高23.47%。今年当地大旱,很多牧民的草场减产,但是他们看到示范田的成效,终于打破了观望,纷纷表示明年要种新品种。

  科技特派团专家们无私教授,给乡亲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在专家们手把手教导下,当地乡土人才也成了专家。

  “你们都是种田能手,希望我们一起将今天培训的实用技术运用起来,带动更多马铃薯种植户,将巫溪洋芋发展得更好!”在培训会上,黄振霖直抒胸臆。参加培训的是县技术人员,朝阳、尖山、文峰等乡镇技术人员,马铃薯产业种植大户和种薯生产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为马铃薯播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黄振霖特别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并向种植大户了解预警系统在实际晚疫病统防统治中的作用。像这样的“师带徒”专题培训会今年办了2次,除此之外还有现场培训5次,线上辅导就更多了。黄振霖被大伙儿称为“巫溪洋芋师傅”。黄振霖说:“通过思想上引、经验上传、方法上教,我们把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巫溪县本土农技推广人员、田专家土秀才及新型经营主体,‘传帮带’成效逐步显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团盐源团团长谢红江,有个“抓点串线”的带徒办法。盐源县是四川重要的高原苹果生产地区,2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比较多。谢红江定期到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培训,了解苹果生长和病虫情况,为他们提供解决办法的良方。谢红江每年都组织苹果产值超过50万元的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开培训会,让他们讲种植苹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办法。通过谢红江及科技特派团的培训、帮扶,盐源县培养出了32个核心特聘农技员。

  科技特派团沿河团特别重视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花生产业组邀请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研究室主任王传堂研究员、植保专家廖伯寿研究员、产后机械专家谢焕雄研究员,对沿河珍珠花生开展品种改良、病害防控、产品加工等技术服务指导。科技特派团团长王军介绍,经过努力,农村低收入人口中具有职业技能的比例为30%,比上年增加了6%。

  本报记者 林华维 周静文 倪敏 周妍

  通讯员 荣慧宇 黄润生 余雷 徐雅轩 杜灿灿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