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逐梦 点亮“文化之光”
2024-01-05 14: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新联村风景。 (新联村村委会供图)

  主持人:许露露

  本期嘉宾:

  何康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南糯村村主任助理

  陈文燕 重庆市彭水县善感乡农纲村书记助理

  万文祥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综试区南长山街道王沟村书记助理

  陈泓宇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下营子村书记助理

  方序芃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新联村书记助理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振兴可育新风、润民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年伊始,本报邀请来自云南、重庆、山东、河北、安徽5位到村任职选调生,围绕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聊想法、谈做法。

  探寻乡村文化之“根”

  主持人:欢迎参加新年第一期板凳会。先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所服务的乡村有什么独特、有趣的民俗文化?

  何康:我所在的南糯村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彝族、拉祜族、回族、傣族、白族、佤族、布朗族杂居的村落。南糯村种茶历史悠久,有5000余亩生态芽茶园和许多生长在石头缝里的岩茶古树,茶文化盛行。我们村还有独特的“打歌”文化,每当重要节日或村里有人嫁娶时,村民们便汇聚在一起,围成大圈在音乐鼓点声中边唱边跳,表达喜悦和祝福。我们马台乡还有独特的茶马文化和红色文化。马台意为“茶马古道上的交易平台”,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直到现在还流传着许多走马帮的故事。马台渡口是个红色渡口,见证了解放战争期间马台阻击战的光荣历史。

 

  王沟村舞龙表演队在庙会上耍龙。 刘永洁 摄

  陈文燕:彭水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善感乡,有一群“耍锣鼓”的“守艺人”,传承着祖辈的老手艺,将锣鼓表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前段时间,我们乡的锣鼓表演队在彭水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耍锣鼓”技能竞赛中获得了金奖。

  万文祥:我服务的王沟村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村内的战国古墓群出土过大量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王沟村有着百年渔俗文化,是烟台长岛乃至全国渔家乐旅游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沟村就提出“吃住在渔家,游玩在海上”的经营口号,游客白天乘船观光钓捕,夜晚品尝海鲜和风味小吃。

  陈泓宇:我们金沟屯镇下营子村是全国普通话之乡,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之一,村里父老乡亲们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我村最大的特色。村里还有红色文化,革命烈士陈镜湖在担任内蒙古特委书记期间,长期在金沟屯领导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省革命运动,在这里留下了浓厚的红色印记。我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了下营子村红色教育基地和久财农牧红色文化展馆。

  方序芃:我们新联村有600年历史。村里有铁匠铺、木匠铺、竹艺铺、豆腐坊、油坊、织坊等,还有特色戏剧,如目连戏、马灯、石台民歌等。此外还有书画文化,我们的白石岭自然村风景优美,适合书画写生。2015年5月,安徽省文学艺术白石岭文学创作基地和安徽省白石岭书画写生创作基地在这里揭牌,目前白石岭已成为全国摄影、书画界的一处知名创作基地。

  主持人:你们做了哪些具体工作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何康:我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民的日常娱乐大都是刷短视频。我就利用当地“打歌”文化组织活动,邀请专业“打歌”队来表演,还在活动中穿插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普法强基宣讲,最多的一次来了近200名村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就买了一台投影仪,每周六在村委会放电影,每次都有几十位村民观众。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台乡独特的茶马文化,我查阅文献资料,梳理了马台乡的茶文化历史,不断挖掘“马台故事”,其中包括“马台名字的由来”“马台乡名人轶事”等等。去年乡里举办“斗茶比赛”,我向大家讲述了我整理的马台历史,大家都称赞“讲得好”。

  陈文燕:到村后,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是走访摸清文化“家底”,了解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另一方面是参与文化宣传,前段时间,乡里一位驻村第一书记邀请音乐教师到乡采风撰写村歌乡歌,我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陈泓宇:我积极为村里承接谋划文化研学活动,通过充分发挥村里的文旅资源优势,引导村企将乡村旅游与红色研学、普通话研学活动相结合,积极为省内外研学队伍做好服务和讲解。此外,我和村“两委”干部、企业家们共同规划,初步谋划了普通话研学基地和普通话民宿产业两个项目。

  方序芃:平时我利用节假日时间担任村里的景区志愿者,向游客介绍景点,做好服务。我还积极参与白石古寨项目的推进,用产业谋振兴,想方设法为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增效贡献一份力量。

  塑造乡村文化之“魂”

  主持人:乡村文化要有生命力,需要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结合你们在村的经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是群众希望参与的?

  万文祥:我觉得,群众希望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接地气的、有鲜明特色的。比如我们村每年秋天开海前的“迎妈祖”总是能吸引大批群众参与,正月十五的逛庙会拜妈祖、耍龙、秧歌,也同样吸引大批群众参与。

  何康:乡村文化来源于乡土,想要群众参与其中,关键是把准群众的需求,定制有吸引力的主题,同时在活动设计上着重体现人和人之间的互动,给人乐趣和收获。以南糯村为例,村民不会喜欢阳春白雪的“音乐会”“读书会”等,但一个大音响、几首动感民歌,便可以让他们开心唱跳一晚上。

  陈文燕:到基层一年多了,我觉得具有本土文化特色、能以群众为主体的活动更能吸引群众。例如“村晚”,给了村民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可以弹奏乐器,可以组队上台表演舞蹈等,这样的乡村文化活动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深受群众喜爱。

  方序芃:我的看法和你们几位一样,文化活动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宣传号召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活动还要有意思、有创意。结合我村的发展实际和历史文化,我觉得举办“村晚”、文化汇演、书画摄影大赛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主持人:新媒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作为到村任职的选调生、逐梦乡村的“追光者”,你们是如何运用新媒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

  陈泓宇:我们可以用年轻人的思维和视角,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优势,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栏目,定期直播、更新,创作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乡村化气息浓郁、鼓舞人积极向上的高品质文化作品。

  万文祥:是的,我近期准备为村里拍摄一条宣传视频,记录王沟村的人文和自然,一方面想让更多人了解王沟村,让更多游客来长岛旅游时能够选择王沟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村民们看到家乡的美,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文化自信”。

  何康:我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宣传我们村的文化以及风景。为此我专门买了一台无人机,没事的时候就拍素材,茶田、打歌、云海、制茶这些我都拍过,剪辑后的视频上传到抖音、视频号,向大家展示我们村的特色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目前视频号已有数万的播放量。

  方序芃:我也为我们村拍了VLOG,发布在石台先锋公众号上,还撰写了关于我村文化旅游的信息稿,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外界宣传,效果不错。

  点亮乡村文化之“光”

  主持人:当前许多乡村积极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各自说说村里的特色产业吧。

  方序芃:新联村有斑驳的马头墙、幽静的古宅院,还有舒氏宗祠、寨主堂、文孝庙、古桥等文物古迹,整个村子古色古香,历史文化保护较好。当前,我们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高品质旅游民宿,已完成停车场用地和30幢民居收储,其中6幢民居改造已进入室内装饰阶段。在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特邀省城建院文物保护所专家到村就项目建设、村庄规划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和实操办法。

  何康:南糯村目前没有文旅融合产业,但只要找准优势、发挥特色,未来可期。我们村位于高速路口,交通便利,可以把特色的“茶文化”“景文化”“打歌文化”三者串联成线,发展采茶、制茶、饮茶一条龙的农家乐;村里有云海、高山、丛林等自然景观,奇山险峻,云遮雾罩,适合城里人来旅游。

  陈文燕:我所在村目前在发展以莲子产业和苗族文化相融合的农文旅业态,已开发300余亩莲田,正在对周边民居进行改造,未来游客可欣赏荷塘美景、体验苗族文化、品尝苗家特色美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人才”,旅游产业效益和游客体验感都有待提升。旅游产业要迈上新台阶,回引和培养本土人才非常重要。

  万文祥:王沟村正走在文旅融合的路上。在对口帮扶单位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的帮助下,在村集体产业“雲涧·海宿”高端民宿内打造了海洋文化科普展厅,实现了海洋文化和产业项目的有机融合。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渔猎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渔猎文化和渔民生活。我们村未来要在培育自身特色上做文章,进一步挖掘“渔家乐发源地”历史,打造特色文旅名片。

  陈泓宇:下营子村立足好山好水好风光,打造了国家3A级景区——热河中药花海小镇、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产业项目,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但目前发展存在的困难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研学产业的场馆建设、师资力量均相对薄弱,若想承接更大规模的研学、培训活动还需资金持续投入。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我的想法是围绕红色文化打造红色美丽村庄,通过挖掘红色文化IP,将乡村建筑、景区建筑融入红色元素,全面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主持人:新的一年,你们将如何为村里的文化振兴发力?

  方序芃:崭新的一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文化振兴。文化最终是落在“人”身上,身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将进一步调研了解本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乡亲们一起合力擦亮乡村文化底色。

  何康: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找准文化支撑点,挖掘更多独特的乡村故事和乡村文化,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感人故事融入创作,为乡村增添“文艺范”。

  陈文燕:我准备从两方面为乡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一方面是接续推进乡歌编写工作,另一方面是计划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起,推动组建锣鼓表演团队,帮助农户增收,传承非遗技艺。

  万文祥:下一步,我将利用村志编撰的契机,收集王沟村历史资料,重点挖掘王沟村“渔家乐发源地”历史文化,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村庄宣传片的拍摄,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美丽的海岛渔村。

  陈泓宇:为村里的文化振兴发力是我的应尽之责。我想打造集普通话研学、普通话测试、等级认证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普通话文化展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元化的观光体验,结合红色历史文化和热河中药花海小镇,进一步打响农文旅研学品牌。

  本报记者 许露露 聂伟 刘凤双

  李慧 尹丹丹 倪怀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