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丨让乡村文化长出“三头六臂”
2025-03-21 09: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总书记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不少选调生在思考如何结合实际在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新突破。我们邀请了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天津、贵州等地的五位选调生,分享他们如何协助村“两委”找到文化赋能的“三头六臂”,让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切实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力。

  主持人:尹丹丹

  本期嘉宾:

  易新宇 江苏无锡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党总支委员

  蒿思宇 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华星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管海飞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街道梅渚村党总支副书记

  周志华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李迪华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拱街道温泉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主持人: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一个前提,就是村里的资源禀赋如何。各位选调生朋友,请你们说一说各自村里有哪些文化资源,村里又是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易新宇:蒲市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是新四军六师师部驻地,谭震林曾在此驻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我们设立了红色影院、铁军课堂、小兵学堂等阵地,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打造了集红色研学与乡村全面振兴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圈”。

  周志华:和蒲市村一样,中河头村也入选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村内有安幸生烈士故居、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等。村里现在建成了红色文化产业园,2024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管海飞:梅渚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拥有明清至民国建筑30余处。近年来,梅渚村以“宋风美学”为核心定位,整治空置房2100多平方米,修复古建筑10余处、古街300多米,打造露天艺术博物馆,并引入沉浸式汉服体验、戏曲馆、小酒馆等新业态。

  李迪华:我们村“苗族舞龙嘘花”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村里成立了龙灯会,制作的龙灯曾参加央视春晚贵州分会场演出,2024年受邀参加广东惠州龙舞大巡游。龙灯会还带动了村民增收,村庄也越建越好。

  蒿思宇:我们村的文化资源比较特殊,属于绿色低碳文化。崇明区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生态岛,村庄抓住机遇,落实区里的发展定位,围绕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柑橘种植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主持人: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目前你们各自村里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志华:村里建成了2600平方米红色文化产业园,串联起安幸生烈士故居、天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西北乡农民支部旧址等红色景观,成为市、区、镇三级的红色教育点位。同时引入市级非遗体验中心,将杨柳青年画拓印、传统木艺等非遗项目与红色教育结合,年均接待研学团队120批次。

  蒿思宇:我到村任职后,发现村民们种植的橘树果子收完后,有半年多的“空窗期”。因此,我向村书记提议试点林下经济,种植黑木耳。经过一个周期的试点,我们发现该模式可为村民每亩每年增收200元到500元。目前,村里已经有70余户种橘农户加入了黑木耳种植。今年,我向村书记建议进一步试点附加值更高的林下经济作物北瓜,并和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管海飞:通过文化赋能,梅渚村从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44万元,年游客量超50万人次。村内还建成全省首个水幕电影、沉浸式非遗文化街,引入50余个文旅业态落地,撬动社会资本6000万元。此外,村集体通过“共富市集”为村民提供免费摊位,仅春节期间便助农增收超20万元。

  李迪华:我们不断丰富“苗族舞龙嘘花”文化IP内涵,结合现有产业从春夏秋冬做文章:冬春观舞龙嘘花品香甜草莓,夏秋享休闲野炊品酸辣鱼汤,让游客每个季节来的时候有吃有玩。2024年游客量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元。

  主持人:做得真不错。现在各地举办文化创意集市、非遗项目互动体验甚至是乡村舞台剧创作展演,加上火出圈的《黑神话·悟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也都出现了乡村元素,文化正在改变人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为城乡融合铺出新路。但是,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你们村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方面遇到的瓶颈是什么?怎么突破求解?

  易新宇:蒲市村面临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不足的瓶颈。为此,我们整理汇编了100个红色故事,拍摄了《新四军在长泾》《向往你的向往》等纪录片,建设数字乡村平台,展示村庄历史文化。针对文化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的短板,我们整治蒲市浜河道,新增滨河步道、红船码头等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并通过互联网推广红色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体验蒲市村文化。

  管海飞:当前,梅渚村业态布局相对同质化,难以满足年轻群体对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因此,我们启动“梅渚3.0”升级计划,打造“瓦肆市集”“宋朝四艺工坊”,增设非遗研学课程,通过场景还原、AR互动延长游客沉浸时间,并规划“萤火之森”夜游区,引入泡泡秀、星空露营等潮流项目,构建全时段游玩动线。同时,吸引青年创客开发“宋潮剧本杀”等新业态,激活白天和夜间经济潜力。

  李迪华:目前村内面临龙灯制作人才断层与产业升级的矛盾。台江县从事龙灯编扎和嘘花制作的匠人有300多人,但掌握全套技术的仅50余人,且掌握核心技艺的匠人平均年龄偏高,青年群体对传统工艺兴趣寥寥,村内龙灯手工艺人产能有限,难以满足批量订单需求,还未形成一个有力的规模产业。为此,我们努力争取非遗经费,推行“师带徒”“父带子”制度,选拔青少年进入传承梯队,队员平均年龄10岁,最小的才3岁,从根子上解决非遗传承的断档问题。目前,六年级学生龚子航已能独立制作龙头龙尾,成为新一代重点传承人。2025年元宵节活动中,首次为村内孩子们编扎小龙灯。

  主持人:乡村文化既要有乡村的内涵,也要嫁接好现代的审美。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易新宇:我们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展示村庄历史文化,并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借助直播带货,在介绍“蒲市大米”等产品时融入红色故事,同步推广产品与文化。结合新四军在蒲市村驻扎时与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情故事,开发新四军主题IP形象“新小军”“蒲小妹”,推出鼠标垫、帆布袋、笔记本、手机支架、文化衫等文创产品,为村民开辟增收新渠道。

  周志华:我们村开设“不一样的中河头”抖音号,以驻村第一书记、选调生和村民为主角,发布短视频讲述红色历史、非遗技艺和农产品故事,同时在助农市集、丰收节等活动中设置农特产品“免费试吃+互动体验”摊位,现场播放制作视频,同步发起“村干部化身摊贩”“村味带货”等话题。

  蒿思宇:我们将生态文化贯穿在文旅产业中,具体措施是将蟹塘、橘树林打造为对外展示的标准化点位,并将点位景色制作成360°VR视频,方便游客在线观赏,并将内部办公场所打造为开放式对外展示场所,重点向游客展示我们村的生态文化、低碳文化,以及低碳蟹和林下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们的经验已入选上海市“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李迪华:不是一成不变就叫保护传统,学会创新才能更好发展。“舞龙嘘花”的历史有300多年,龙身制作原料从草木、绸布,现在已经变成了彩纸,龙灯从原始的蜡烛也变成电灯了。我认为,创新推动文化赋能,要准确把握文化实质,在使用现代元素时也不丢掉这种本质的东西。

  本报记者 周妍 华贤东 尹丹丹 周静文

管海飞(右)在巡村盘点文化资源。(绍兴市委组织部 供图)


周志华(中)在开展红十字爱心知识宣传(中河头村村委会供图)


李迪华(右一)走访慰问群众。(温泉村村委会 供图)


温泉村大德下屯自然寨的村民们正在制作龙灯。( 温泉村村委会 供图)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