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到村任职选调生在交流工作体会时,都提到同样一个成长困扰:从校门直入农门,初来乍到的自己由于缺乏基层和群众工作经验,在村里没有“发言权”。
“发言权”从哪里来?每个“过来人”有着不同的探索和努力,但有一条经验却是近乎一致的——“发言权”是自己挣来的,是以日拱一卒的韧劲干出来的。
组织上安排选调生到村任职,目的就是让他们在最基层蹲苗,在第一线锻炼,施展拳脚,发挥所长。但在现实中,到村任职选调生难免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明明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但领导却交给了他人;明明自己提出的是好建议,但却被村干部质疑否定;明明自己是为群众好,但群众却不领情……凡此种种,都让到村任职选调生觉得丢了“发言权”,没了“存在感”,找不到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进而心生气馁、失去方向。
到村任职选调生要“发言权”,不是向组织要官帽,不是在群众面前摆谱,而是争取更多磨砺历练的机会,争取更多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调生拥有“发言权”,才能真正练就硬肩膀,扛起硬任务。“发言权”,不仅是选调生自身能力的展现,更是群众认可的体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到村任职选调生而言,不了解村情的实际,就得不到发言的实权。新任职的选调生之所以在村没有或者很少有“发言权”,主要原因就是,出了校门就进村门,对村里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等原因,自然难以与村民说到一起、干到一起。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尽快掌握村况民情,是选调生挣来“发言权”的第一道关卡。既然到了村,选调生就要勤用脚力,到群众家里掀开锅盖看一看、到庄稼地里去踩一踩,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地调查了解村情,尽快看懂、看全、看透基层工作这个“线团”,从而找到暗藏其中的关键“线头”。如此一来,面对群众、处理事情时,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到村任职选调生的“发言权”,来自深入的调查,更来自深度的融入和深情的奉献。“发言权”的背后,是认同和信任。这种认同和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选调生把自己当“上面来的人”“外面来的人”,带着眼高手低的稚气、自命不凡的娇气、恃才矜己的傲气,自然就与村民有了陌生感、距离感。要赢得“发言权”,选调生就要时刻牢记“家里人”的定位,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带着情感走到田间、走进家门,与群众坐在一条长板凳上,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交流,真正了解到群众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就要时刻牢记“办事员”的定位,带着责任干事创业,不轻视小事,不畏惧难事,多干一些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事,多干一些群众发自内心拥护和点赞的事。
视频制作:尹丹丹
视频拍摄:宋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