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北城村:一枚扇贝,怎样变成强村富民的“宝贝”
2023-12-06 17:2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怀成 通讯员 石东浩 实习生 张祺雪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北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兆国(左)在渔港码头。 刘梓皓 摄

  黄渤海之滨,风起浪涌。近日,记者搭乘滚装船,来到位于渤海海峡的北长山岛,在山东省烟台市长岛综试区北长山乡北城村蹲点采访。

  登岛之前,记者便听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扇贝之乡”,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2亿元。一个11年前还负债累累的落后村,是如何蝶变为产业强村的?记者在北城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村任职选调生齐鹏辉的陪伴下,深入北城村寻找答案。

  单打独斗吃“苦头”

  长岛素有“扇贝之乡”之称,如今扇贝养殖面积达22万亩之多,其中北城村就有16万多亩,年产量7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北城村养殖的黄渤海地区原生物种栉孔扇贝,每年达200多万笼,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早在1982年,北城村渔民开始由近海捕捞转为人工养殖扇贝。1991年,北城村扇贝养殖面积一度达到万余亩,亩产高达1万多斤,渔民丰产又丰收。然而好景不长,扇贝产业遇到了困境。

  在长岛北城渔业专业合作社,北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兆国告诉记者,2008年前后,由于渔民单打独斗,给了外地收购商恶意压价的空间,扇贝卖不上韭菜价,养殖户苦不堪言。“外地收购商说给你几毛就几毛,有人收就不错了,反正也没别的地儿卖。”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可斌补充说。

  发展模式也亟需改变。据介绍,扇贝收获季只有短短40天,每年5月下旬到6月底就要捕捞,晚了就产卵。村里没有冷藏厂,没法保存,捞上来就得卖。加之,为了追求高产,养殖户采取粗放养殖方式,导致扇贝大面积死亡,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那些年,养殖户收入和成本常常差不多,不赔钱就不错了。”王可斌说

  2012年,北城村的扇贝收购价只有0.8—1.5元/斤,这样的价格养殖扇贝实在无利可图,养殖户们纷纷转行传统种植业,扇贝养殖面积由巅峰时的2.5万亩降至不足1万亩,北城村的扇贝产业陷入困境。

 

  记者(右二)与齐鹏辉(右一)在扇贝加工厂车间了解扇贝分拣分装。 李岩 摄 

  抱团经营尝“甜头”

  “村里的扇贝养殖户,基本家家都不行了,渔民们普遍没有信心再搞下去。”王可斌说。当时扇贝养殖连年亏损,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累积的矛盾太多。这个时候,北城村迫切需要有人把渔民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保护扇贝养殖户利益。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王可斌说的这个人,正是顾兆国。当时,顾兆国呼声很高,不仅因为他思路清晰、敢想敢干,还因为他也是扇贝养殖大户。2012年10月,顾兆国辞去了长岛县邮政局局长助理一职,回到北城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北城村,光负债就有四五百万元。他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烂摊子,还要让村民们重振扇贝产业的信心。

  “我们不能一直待在近海区搞养殖,要抱团游出去,才能有出路。”顾兆国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拿下定价权,重振扇贝产业。

  顾兆国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就确定了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发展路径,通过党支部领办了长岛北城渔业专业合作社,又把村办企业成晟水产重新启动。顾兆国一人身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办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村“两委”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合作社成立后,他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算经济账,165户渔民“抱团”闯市场。

  2013年,北城渔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采购扇贝苗、养殖浮球、扇贝网,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扇贝,并明确2.3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比市场价翻了一番。扇贝收获季,每天都有二三十辆冷藏车在渔港等候。

  这一年,北城村筹措资金400万元,改造一栋废弃冷冻车间,新上两条扇贝加工生产线,每天可加工扇贝13万斤。当年,合作社扇贝养殖户总收入近1亿元,社员户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炮打响。

  从最初没有厂房,养殖户单打独斗,到现在总资产达4.4亿元,占据全国75%以上栉孔扇贝产量及市场,北城村尝到了抱团经营的甜头,北城扇贝游出了深海区。

  扩大规模栽“跟头”

  “合作社的做大做强,保障了渔民收益,村集体也得以增收,但收购商的利益就受到了冲击。”顾兆国欲言又止。

  合作社实行最低收购价,意味着收购商的收购价也要提高1元多,加之村里加工厂也做扇贝加工,收购商的利润显然受到了冲击。2014年5月,就在北城村村民忙着收获扇贝时,本地、外地收购商纷纷联合起来“打压”北城村,还表示收购价不下降,就拒收合作社的扇贝。

  北城村航拍图。刘梓皓 摄

  小舢板摇身一变,成了一艘巨轮,但还是没有准备好抵御市场风险,出港又险些搁了浅。“收购商不来收,扇贝加工出来冷冻不了,一天要扔掉200万元的货,当时跳海的心都有了。”顾兆国仍心有余悸。

  “决不能坐以待毙,合作社投入不能打水漂,社员利益要维护,就是把扇贝倒海里也不能低头。”顾兆国说。

  凌晨两点半,村“两委”班子召集全村养殖户起来商议对策,决定先用村里1000吨储量的冷库,没有单栋机,就采取“冻大盘”的方式,40斤一盘,批量储藏。另一方面,村“两委”成员和收购商斗智斗勇,一边逐一沟通分化收购商,一边到北京、大连等地开拓新市场,解决扇贝销路问题。

  这场危机最终以收购商的妥协渡过,这一年北城村扇贝收购价还是比市场价高1元钱,产量达到3700多万斤,扣除危机造成的千万元损失,合作社还做到了盈利。

  强链补链有“奔头”

  经历了这场危机,北城村的扇贝养殖户底气更足了,腰杆更直了,扇贝市场的定价权真正攥在了自己手中。2015年,北城村扇贝养殖规模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养殖规模扩大了,但没有生产加工的地方,提升改造生产能力摆到了村“两委”面前。

  “步子太大了,怕再弄一个窟窿,一下子迈不过去咋办?”王可斌很担心。那时村里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像“打仗”,都想为村里发展出把力,刚刚有了起步,不想再栽个大跟头。

  “吃一堑长一智,北城村的发展不能再被卡脖子了。”最终是顾兆国说服了大家。北城村投资2亿多元,扩建厂房1.7万平方米,冷库容量达到4000吨,改造扇贝场地2万多平方米,单冻机达到20台,扇贝加工生产线13条。

  在扇贝加工厂,记者看到10多名工人忙着分拣、包装单冻的扇贝肉,每一粒都很饱满,经过分拣过水后,扇贝肉会结上一层薄薄的冰,装箱后发往全国各地。

  2023年,北城村共收购扇贝1.47万吨,收购总额1.13亿元,收购价达到3.6—4元/斤,养殖户们的收益又有了保障。

  从被收购商垄断市场到掌握定价权,再到如今自己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北城村用了10年时间。如今,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271户,合作社还获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我们有24台蒸煮设备,国内靠前的加工厂像这样的蒸煮设备也只有几台,一个生产季产量在1万吨左右,堪称亚洲第一扇贝加工厂。”扇贝加工厂厂长刘致庆说,北城村还研发了全流程加工设备,配备双向24个浸泡池,而蒸煮设备、单冻机也是他们根据生产实践研发出来的。

  过去,加工产生的扇贝壳没有利用价值,还会造成污染。如今,北城村的牡蛎养殖也发展迅速,扇贝壳可当做牡蛎苗的附着物,扇贝产业链条得到了延展。北长山乡牡蛎养殖面积达6000亩、50万笼,扇贝壳也有了用武之地。

  “人工鱼礁是海洋生物栖息地,海域生态系统健康了,鱼虾贝蟹们才有饵料吃,才有安全繁殖的场所,海域生物也更具多样性了。”齐鹏辉说,北城村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人工鱼礁项目,投放渔礁方体1.1万个,投石7.5万方。

  为方便渔民生产生活,北城村还投资2400多万元修建了南口生产码头、东口渔港码头、海上游艇码头,让渔民们分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随着扇贝产业做大做强,扇贝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高,北城村还注册了“北城红贝”商标,并进行技术升级,研究推出扇贝饼、扇贝球、扇贝肠等深加工产品,扇贝产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

  今年9月,在北城村,渔民开海节开幕。渔民们整网、加冰,为开海秋捕做准备,随着36艘渔船扬帆出海,渔民用古朴的方式,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船。

  “开海习俗是北城村渔民千百年来祈求鱼获满仓、人船平安的一种方式,而今还被赋予了文化传承、拉动旅游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抓住海岛游的契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做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文章。”顾兆国说。

  本报记者 倪怀成 通讯员 石东浩 实习生 张祺雪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