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斜蝶变,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开始
2023-08-04 15:2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林华维;吴军君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培斜村全貌

  在培斜村蹲点采访的第二天,就见证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锦先又增添一份新荣誉:被人社部、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此前他已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去年,他还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地处闽西大山深处,1993年,华锦先创办村里第一家竹席厂,点燃了培斜人创业的热情。30年过去了,培斜村形成了竹茶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三大产业,由省定贫困村跃升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近日,记者蹲点培斜村,与选调生吴军君走访培斜村8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他们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探寻培斜的蝶变密码。

  村里“第一个创办竹席厂的人”、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

  穷则思变,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起来

  来到培斜村时,村里刚刚新增一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6月26日,培斜村第一家由区政府授牌的民宿云枫居正式开业。民宿投资近1000万元,有30张床位,能提供吃、住、会议、垂钓等服务,投资者是村外出能人华泽金,他聘请了一位民宿运营策划顾问和一位店长。

  30年间,培斜村涌现了一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正是他们敢闯能拼,改变了山村贫穷的面貌。说起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得从华锦先说起:他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竹席厂。

  高中毕业后,华锦先种过粮种过菜,打过工试过商。1993年初,华锦先打听到邻近乡镇有人做竹麻将席,生意不错。他立刻请人牵线去学习。一间小作坊,一台切片机,手工钻孔、穿线,难度不大,华锦先决定试一试。华锦先东拼西借,再加上银行贷款,凑齐了3万元,让沉寂的山村响起了从来没有过的机器轰鸣声。

  竹席一生产出来就成了抢手货,村里的竹席厂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培斜村老村部门前的桥栏上,嵌着一块石碑,刻着数十个捐款修路人的姓名,捐款数额从50元到2000元不等,总共8万多元。华锦先说,这块石碑记录的是培斜人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1994年春天,广东竹席客商驱车来到培斜,被困在进村一段600米长的黄泥路上。送走客商后,村“两委”召集村民商讨修建进村道路。参与讨论的村民越来越多,会议从室内开到室外,腰包里没有几张票子的村民主动捐款修路。下半年,一条宽3米的进村水泥路修建完成。

  创办竹席厂,让培斜人兜里开始鼓了起来,更激发了他们创业的热情。2003年,雷月英回村创办了第一家茶场,如今茶场面积达到300亩,年产值100多万元。2010年,大学毕业生华永良回乡创办第一家淘宝店,去年,他经营的电商营业额达到4000万元。2010年,村里能人赖佳明投资750万元,开发九溪庐景区,至今已投入近2亿元,景区成为培斜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2014年,赖敏回村办起了第一家农家乐“海燕农家乐”,能同时接待五六十桌客人……2010年,莆田人陈庆放弃在湄洲岛开办多年的竹百叶加工厂,来到培斜村投资建厂,成为培斜村第一位外来投资者,如今他的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

  村里“第一个种茶叶、办茶场的人”雷月英

  筚路蓝缕,“第一个吃螃蟹”难免会“磕牙”

  培斜村各个行业的开拓者,尽管目前仍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但他们都经历了或大或小的挫折。

  2014年夏天,竹席销售脱货,华永良冬天囤足了货。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夏天气候较为凉爽,竹席卖不动,华永良亏损了100多万元。去年五六月阴雨天,海燕农家乐门可罗雀,赖敏两次都动了关停农家乐的念头:“是不是该放手了?”而把之前积累的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九溪庐景区建设的赖佳明,直言现在已负债40%。

  不过,不管遭遇什么困难,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坚信自己的选择,他们在挫折中磨练搏击市场的能力,学会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经营问题。华永良坦言,做电商销售从来都没有安全感,难免会起起伏伏,关键要学习新规则,及时触摸市场变化。2015年,华永良开始转型,几次试错后,把销售商品定位为大健康食品,成功把准了市场,2019年的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随后几年销售额快速增长。

  赖敏经营农家乐十几年,对这行知根知底,他说,每个行业都有难度,做自己熟悉的事业,总会赢来新的机会。在九溪庐景区边走边采访过程中,赖佳明不时停下来给工作人员专业的指导,既有先进经营理念的传递,又有细到简餐菜样的调整,对景区未来发展充满了自信。

  村里“第一个创办旅游公司的人”赖佳明  

  不等不靠,村党组织也要敢于“吃螃蟹”

  竹凉席一直是培斜村的主要产业,其中也面临过生死抉择,关键时刻村党组织成为中流砥柱。

  本世纪初,竹条席开始代替麻将席,转型是大势所趋。华锦先组织竹席厂老板到浙江安吉等地考察,希望大家尽快转型。转型最主要困难是需新购售价超100万元的压布机。2003年,村内10家竹席厂联合购买了一台压布机,不过,只有星宇竹席厂老板华常波转型生产竹条席。转型第一年亏损8万元,第二年亏损6万元,华常波动摇了。这时,华锦先和另外3名村干部主动停止生产麻将席,村党支部动员另外4家竹席厂一起转型生产竹条席,从浙江高薪聘请技术人员。背水一战,质量提升,产量也上来了,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这一年,华常波盈利近30万元。转型,为村里竹席厂长远健康发展铺平了道路。如今,培斜村竹凉席厂稳定在28家,年产竹席165万床,销售额突破1.7亿元。

  回首培斜村这30年的创业史,有一个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闯能拼,为后续者闯开一条新路,更有一个有眼光、有魄力、有奉献精神的村“两委”班子为村庄发展掌舵。“时常关注党和国家政策,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华锦先说出了“秘诀”。这些年,每次出去考察学习,华锦先都要把培斜村与这些村进行对比,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就赶快行动起来。竹席厂转型经历,让华锦先感到“鸡蛋不能同时放到一个篮子里”,他到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考察茶产业后,引进适合在培斜种植的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2013年,到河南郑州重渡沟村参观时,他又萌发了依托村里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

  想法变成事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就直摇头。华锦先组织了一场“10元游厦门”的活动,组织了400多个18岁到65岁的村民到厦门考察乡村旅游。回来后,村民纷纷对华锦先说:“书记,我们条件比他们好,干起来!”于是,村民每人出资3000元,村民、村集体、社会各占三分之一股份,每年以12%利率“保息分红”,一下子筹集了180万元,超过九成村民拥有乡村旅游的股份。乡村旅游,带领培斜人走上了共富的道路。

  7月20日凌晨4点,从睡梦中醒来的华锦先马上用手机记下近期要做的事,包括两个新上产业,即发展培训产业和完善建设中草药基地。凌晨思考问题,是华锦先长期养成的习惯。他说,从1993年到现在,每一个10年,培斜村产业都实现了一次升级,希望这两个新产业能帮助培斜村实现再次跨越。

  “村里发展不能等靠要,而是要牢牢把握产业发展这个核心,抓住好时机,用足用活好政策。”华锦先说,从创办竹席厂开始,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现小康、推动乡村振兴,培斜村正是踩准踩稳了时代的节拍。

  蹲点手记 >>>

  拼出来的村庄创业史

  忙,是这些采访对象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华锦先约定了几次采访时间,都因他临时有重要事情而推迟;如果不是上午下了一阵大雨茶场无法作业,村里第一个办茶场的雷月英就抽不出时间给我们采访她;采访第一个创办旅游公司的赖佳明,他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忙,是培斜村各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日常状态,他们各忙其忙、忙有所得。“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是大多数人创业时的真实心态,市场环境、技术等原因让他们备受挫折,他们也曾想放弃,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并收获了成功。他们对创新的执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不断更新麻将席生产的锅炉、烘干筒、穿线器等设备,到花费百万元巨资转型升级,再到探索茶叶新品种、创新乡村旅游产业项目、尝试不同电商产品、探索发展高端民宿运营新业态,他们把脉市场新动向,毫不犹豫向前冲。正因如此,他们不仅尝到了“螃蟹”的鲜味,更学会了“吃螃蟹”的方法。

  一个个行业首创者,拼出了培斜村30年创业史。对于这个小山村来说,这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创业故事都是改变个人和村庄命运的大事。正是由于不等不靠、敢为争先、勤劳奋斗,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开拓了一条条致富之路。更令人感动的,还有他们在创业中展现出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从“订单做不过来的时候,全村所有企业一起加班”“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分享技术经验”的讲述中,从镌刻着数十位修路捐款者的石碑上,从“10元游厦门”引发乡村旅游的创意中,我们看到了培斜村干部群众的智慧,也管窥到培斜村30年间蝶变的“密码”。

  培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吴军君

本报记者 林华维

策划 翟慎良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