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王维这首七律被诗界公认为王维的最佳七律,甚至有人认为是全唐七律压卷之作。对这首诗,今天我们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一下。
一是诗围绕“清”“静”二字布局。这两字出现于颈联。诗因而紧凑,清、静,亦是王维所追求的,是这首诗的主基调。
二是为了突出清、静,用对比法。一开始写环境中的动态,首句是自然界动态,次句是人类生活动态,第三、四句是动物界动态。与第五、六句我的清、静形成对比。谓于动态世界中求清静不易。世界是混沌的,动态的,唯我追求清静。
三是制造波澜起伏,增加诗的力度。颈联写自己清静生活,尾联却故意说海鸥不相信我,为了说服海鸥,举例子说我已经和村里人打成一片了,我的内心还没有归于清静?
四是时空转换有序。前四句写环境,第五、六句写自己。由外而内,由景而人,由静境而自己,尾句作结。
五是最后制造波澜,用问号作结,既有张力,又留悬念:这算不算已经归于清静了?犹如一出好戏,最高潮置于谢幕之时,留余味于无穷。
六是此作情调浓淡相宜。王维诗以清逸散淡著名,但这首诗中“我”的意味很浓,后两联写“我”,尤其是尾联的问句更有“我”的存在感。但前四句全写景,不涉自己。诗由景而我,由淡而浓,结句意味最浓。读者随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物而人,不自觉渐入诗境。相较剑拔弩张之作,读来有轻松感。与完全写景之作不同,此诗又有浓浓的人情味。
七是全诗透着哲学思想。前四句写世界的混和动,第五、六句写“我”混中求清,动中取静。那么“我”做到没有,我说我做到了,海鸥却怀疑。为什么是两种看法?原来世界原本就是动与静的转换,混与清的结合。人应该在混沌中保持一份清醒,于动乱中守一份宁静。
(雷海基,军旅诗人,诗词评论家。曾获全国第七届华夏诗词奖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