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田园 | 移居二首·其一
2023-08-21 16:5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陶渊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新华社发(王须中 摄)

  赏析:

  《移居二首》当是公元411年(晋安帝义熙七年),陶渊明结束了两年因旧宅失火而以船为家的生活,移居浔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其一主要是写移居求友的原因和初衷,以及与南村邻人交往的过从之乐。全诗共十二句,是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的五言句式所写。从诗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前四句追溯往事,开篇既向人们揭示之所以移居南村的初衷,“非为卜其宅”而是因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人”,这里是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也即与作者志趣相同的友人。古人移居选宅多先卜算、问凶吉,吉则移居,凶则另择。陶渊明先生移居南村却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正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诗人在此表明自己早就对南村心向往之,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以一个“乐”字表达了诗人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居住着很多心地纯洁、本性善良的人,很希望能够和他们比邻而居,朝夕相处,悠游岁月。诗人曾在《感士不遇赋》中写道:“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诗人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官场风气痛心疾首,但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山泽,择善者为邻,不去趋炎附势,不求闻达显贵,诗人情致清高和志趣淡雅的内在人格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中四句是前面诗意的转折与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原意是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移居南村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居住的房屋何必一定要宽敞明亮,只要能遮蔽一床一席就可以了。不求居有华堂广厦,只求善邻好友相伴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古往今来,不少高雅之士在对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宅的追求上,都表现出了这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和陶渊明这首诗的审美是一致的,前贤们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心意相通的。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了诗人卜居南村后与友人的相从之乐。邻曲,即邻居;抗言,热烈地对谈;在昔,指往事。诗中所说的友人,是与诗人志趣相同的文人雅士,交谈的内容自然多带有文人的特点和爱好,不同于和农民邻居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可以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甚至激烈辩论,毫无保留地倾谈交心;可以一起欣赏奇妙的文章,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徜徉于诗山,悠游于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

  创作《移居二首》时,诗人已年过不惑,渐近知命,经历了半生的宦海沉浮和世事沧桑,对于世事人生,对于自己内心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依旧对生活充满激情。面对简朴的生活、友善的邻居,他遵从内心的招唤,不再追名求利,不再随波逐流,从心所欲,真正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籍。

  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而又饱含真情、富有深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显著风格。和陶渊明归田以后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首诗的语言真切自然,感情真挚淳朴,看似平常浅显,但又温和高妙。诗人以一种淡然的口吻,在笔下款款道来,将移居这样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写的格外亲切有味,整首诗充溢着温暖欢欣的氛围。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击节赞赏。

  (王希运,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三门峡市诗词楹联学会主席团成员)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