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咏田园 | 泗州东城晚望
2023-08-21 17:0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秦观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渺渺孤城白水环,

  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

  应是淮流转处山。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赏析:

  说起秦观,恐怕知者甚少;说他写过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几乎家喻户晓。秦观,千古才子、一代词宗,以婉约派著称,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秦观虽然以词著名,可是千万别小瞧了他写的诗,寥寥数语读来平常,然而清丽隽婉,情感细腻,内涵深厚,《泗州东城晚望》,就是其中一首七言诗。诗中描写了傍晚时分,作者于泗州东城所见的美好画面:被白水环绕的泗州城,显得那么孤立而幽远。河上暮霭迷濛,轻雾笼罩之中,船儿悠悠,舟中不时传出的人语,透过薄雾似有若无的传来,一切如梦如幻、安详恬淡。树林上空浮现的那一抹如黛青山,云烟缭绕之下,好似一幅水墨画卷,那座应是令淮水转折的南山吧!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历史地名,泗州最后的州城,在现在的安徽省泗县,因黄河南徙、大筑堤防、堵塞决口而沉没。古泗州经过不断变迁,到了秦观生活的北宋时期,已成为淮南东路泗州,州治泗州城。

  秦观,公元1049年生于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邗沟居士。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一生的起起落落,几乎都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苏轼。当秦观吟着“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拜访苏轼时,苏轼便对这位后生青睐有加,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在日后的交往中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师友情谊,苏轼戏称弟子为“山抹微云”君,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苏轼对秦观的赏识和肯定,始于才华终于人品,为此鼓励他积极参加科举,并向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引荐他。公元1085年,37岁的秦观带着恩师的殷切期望参加了他人生第三次科举考试,这次终于中了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正当秦观平步青云之时,苏轼却深陷“乌台诗案”遭遇贬谪,作为得意门生的秦观,没有选择与老师反目来保住官位,而是宁可开始长达7年的一贬再贬生涯。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秦观被贬并非全是坏事,因为这段经历和磨难令他创作了大量的代表作,比如《踏莎行·郴州旅舍》等,只是付出的代价太过惨痛。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获准内迁,秦观也被移诏湖南横州。此时此刻,师生俩最大的心愿就是见面,于是苏轼从海南儋州启程,秦观自广东雷州出发。是年六月,二人终于在康海相会,自是百感交集,感慨万千。这时苏轼64岁,秦观52岁,或许秦观已经预感到了此次一别再见无期,写下了《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能有苏轼这样亦师亦友的恩师相知半生,对于秦观来说,此生了无遗憾。果然两个月后,秦观在赴任途中,于藤州光华亭溘然而逝。

  相比秦观的词,《泗州东城晚望》读来是那么的平静,平静得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有人说这是他在第一次进京赶考落第,归途中过泗州入淮晚眺而作。诚然,这首诗中未见《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绝望之情和远谪之恨,更没有《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里的生离死别和难舍难分。《泗州东城晚望》,前两句着重写水,后两句着重写山,描述夕阳西下自然万物逐渐归于寂静。是呀,再美的黄昏过后,应是无尽的黑夜,作者在写景的字里行间,分明流露出淡淡的失落、浅浅的伤感以及前途未卜的迷茫,自己何尝不像那座孤城,被寂寞、孤独和痛苦包围。面对大自然周而复始又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秦观的内心其实是充满着渴望的,多么期待生命中的贵人早点出现,使自己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得以转机,不过那时他只能将这份渴望深深地埋藏在“应是淮流转处山”之中;秦观又是豁达洒脱的,他向往和追求的仕途,努力保持得之我幸失之淡然的态度,纵使如黄昏的云烟,朦胧而虚幻、恬淡而寂寞、美好而短暂。整首诗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表现出秦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和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哪怕生活再穷困、仕途再坎坷,也要保持精神上的富足和体面。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微笑着离去。

  好在秦观已将他一生的爱恨情仇统统写进了那首叫《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的词中,也算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总结。在我看来,如果说这首《江城子》为秦观不太完美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那么《泗州东城晚望》则是他即将迎来人生转机、步入仕途的序章。

  (吴眉眉,苏州人,作家,文史学者,画家。出版有《洞庭碧螺春》《桃花坞岁时风情》《胥口放舟入邓尉》《勾吴印记》等)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