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墙倒影下寒空,树杪飞桥渡远虹。
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俱在雁声中。
赏析:
申涵光,明末清初文学家,河朔诗派领袖人物,著有《聪山集》《荆园小语》等书。
申涵光游历甚广,诗作朴实深厚。他曾到济南留下不少诗作。此诗题中的“明湖”就是济南的大明湖。《泛舟明湖》共有六首,此为其中之一。此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景与情合,两者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
首句以“女墙倒影下寒空”开启。人们习惯将“女墙”理解为城上短墙的“女垣”,殊不知泛舟大明湖上,举目东北,左为黄河,五十里开外便是如今的“遥墙机场”。史载,此地唐称遥墙,原名高固君,金设遥墙镇。相传有官兵侵扰到此,天空骤然狂风大作,一时飞沙弥漫,遥墙"高固君"好似一堵墙挡着去路。他们惊奇地说这村真"谣巧",便仓皇而逃,沿称遥墙。黄沙如墙,其倒影慢慢落入大明湖水之中,如雾气在湖面蒸腾,俞平伯在评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说:“‘蚩尤’两句旧注多误。蚩尤尝作雾,即用作雾之代语,下云‘塞寒空’分明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寒空为雾,寒点深秋,此句意境与李白《金陵》中所写“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相似,景色固然美好,却隐含悲凉之意。
第二句“树杪飞桥渡远虹”呼应首句,乃是作者在湖中舟内所见之景:北望黄河若虹行远,湖畔树梢如桥飞架。
此二句用动词“下/渡”二字启下承上,首句由远及近,二句由窄及宽,把各种景物合为一体,赋静景以动势。大明湖的景色是十分美好的,然而在深怀国破家亡之痛的诗人笔下,它们就显得清冷、寂寞、苍凉。但当你置身于迷雾中不能解脱时,跳脱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理清头绪,而不是一味的纠缠在里面,可能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接着,诗人话锋一转,三四两句把视线从大明湖这一“点”移向黄河这一“线”,转而移到济南城这一“面”:“历下人家十万户”。历下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区东南部。“十万户”是个虚数,指当时济南众多的居民。
末句“秋来都在雁声中”的“秋来”,将天气转冷而寒衣未置冬粮无着,流离失所的济南贫民的悲惨生活交织在冬天将至之时,“雁声”由《诗经·小雅·鸿雁》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而来,以鸿雁比喻人们处于灾变人祸之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托物言志,余音袅袅,给人以无限遐思。
(沙荣淦,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常熟楹联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