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在1925年就建立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收藏我国最早《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七七”事变后,该村群众抗日组织兴起,成为四边根据地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现有刘集支部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等,红色底蕴深厚。
如今,走进刘集村,一眼便能看到共产党宣言陈列馆。这座陈列馆外形犹如打开的书本,是全国第一个以《共产党宣言》为主题的陈列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在这里留下了哪些动人故事?如今又发挥着哪些作用?
“祖父轻易不让我们动这本书,当时年龄小,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这么看重它,就觉得封面上的大胡子长得和我们不一样。后来,祖父告诉我们,这个大胡子叫马克思,这本书叫《共产党宣言》。在他心里,这本书恐怕比他的命还重要。”谈起祖父保存《共产党宣言》,腼腆沉静的刘洪业打开了话匣子。据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刘洪业祖父刘世厚珍藏下来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全国仅存的12本中文首译本之一。1926年春节,当时在济南教书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刘集村探亲,临别前将其赠予1925年成立的刘集村党支部。
刘良才是当时村党支部的第一任书记,拿到书的他如获至宝,经常与支部成员在自家的三间瓜棚里研习《共产党宣言》。刘良才的孙子、今年79岁的刘奎湘说:“爷爷把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换成乡亲们易于接受的语言,讲给大家听。听老辈人讲,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大胡子’的话,农民就能有饭吃、有地种。”慢慢地,刘集村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村民越来越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在党的领导下陆续开展了“觅汉增资”“砸木行”“博兴暴动”等斗争。烽火年代中的刘集支部,也成为鲁北地区一面不倒的红旗,被誉为“红色堡垒”“小莫斯科”。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1932年,被捕入狱的刘考文又将这本首译本交予该村党员刘世厚。随后的岁月,刘世厚将这本书仔细收藏着,炕洞中、粮囤下、墙眼里,都曾有过它的印记。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曾多次对刘集村进行扫荡,1941年1月18日夜,1000多日伪军包围刘集村,杀害抗日军民83人,烧毁500多间房屋,酿成“刘集惨案”。直到今日,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封面上还有被烧灼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