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开幕前,首场“党代表通道”如期开启。走上通道的多位代表深情讲述了一个个在大山草原孜孜坚守、在乡村土地上向阳生长的生动故事,从多个角度共同呈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一个奋发有为筑梦而行的中国。
站在通道上,代表们先作自我介绍。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的朱有勇谦虚地介绍自己是一名驻村科技特派员。
2015年,已是花甲年纪的他投身脱贫攻坚,成为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的一名科技特派员。他把实验室搬到地头,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带着农民种马铃薯,被大家亲昵地称为“土豆院士”。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又是如何用科技“点亮”乡村的呢?朱有勇现场用蒿枝坝村的一个创新案例来作答。蒿枝坝村没有水田只有旱地。为此,他带队攻关,研发了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了“水稻上山”。截至目前,蒿枝坝村推广了405亩“山地水稻”,最高亩产788公斤,总产量达28万公斤。今年,这一技术还在云南省范围内推广了50万亩,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采访结束时,已年近古稀的朱有勇激情表态道:“我将继续扎根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朱有勇代表接受采访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还有许多“老兵”奋斗的身影。
67岁的廷·巴特尔走路轻快,说话简练。19岁那年,放弃留在家乡呼和浩特工作,毅然选择到生活艰苦的内蒙古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历史上由于过度放牧和连年干旱,草场退化沙化极其严重,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的贫困让他下定决心留在草原,让牧民过上好日子。
廷·巴特尔在草原上一待就是48年,还担任过很多年的嘎查党支部书记。带着牧民修公路、通电,把很多牧民的孩子送出去上学。好多嘎查的“后浪”学成后又回到嘎查,跟着廷·巴特尔学划区轮牧、科学养殖,走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如今,好多牧民都用无人机放牧,在家里就可以监测草场,用手机远程遥控自动提水,打草也实现机械化。
廷·巴特尔的根已深扎在草原,他要永远留守故乡。对着镜头,他憧憬着草原的未来:“让我们的草原更美好,让我们的牧民生活更富裕,这就是我的初心!”
廷·巴特尔代表接受采访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在新时代的春风里,一批又一批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牵手圆梦。
“这些年,我带着村民卖过竹子、种过辣椒,都失败了。村民都质疑,一个女孩子,能做成什么事情?”通道上,广西融水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毫不讳言自己有过一段“成长路上的烦恼”。
作为一名80后,“摔倒了还可以爬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2017年,杨宁偷偷把家里准备的婚房卖了,给村民送去稻谷、鸭苗、鱼苗,让村民放心跟她种高山稻米。那年,获得了大丰收,村里也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她回村至今12年,村人均纯收入涨了10倍。
从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到瓜果飘香的美丽乡村……看着家乡的巨变,杨宁觉得自己的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无悔当初回乡的选择,农村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杨宁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到农村来,有人才就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杨宁代表接受采访
“我叫姜丽娟,是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的党总支书记。”85后女书记姜丽娟讲到“下姜村”三个字时,音调格外高。
“我们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工作联系点。来北京之前,乡亲们托我向总书记汇报,如今的下姜村,是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她带着大家回到19年前的那个春天——“2003年4月24日是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姜,看见我们的山林光秃秃的,就告诉我们‘要给青山留个帽’。”
姜丽娟代表说,那一年,她才14岁。2016年,受总书记对下姜关怀的感召,她毅然返乡创业,2020年又当选了村书记。如今,她对下姜村如今的发展满是骄傲,“按照总书记指出的绿色发展的路子,下姜村通过农文旅融合,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回到家乡创业……”2021年,下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3年增长14倍。
“成绩单”也是新起点。姜丽娟说,下一步下姜村要走向“共富”,与周边24个村抱团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资源整合、产业连接,打造“共富联盟”。“从下姜到‘大下姜’,从先富到共富,我们心怀感恩,励志奋进,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来感恩和回报党和总书记。”姜丽娟信心满满说。 本报记者 聂伟整理
姜丽娟代表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