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在调研中深入了解“第二故乡”
2022-12-29 15:5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戴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0年,我和另外三名选调生廖康恩贝、王梦龙、钱丁怡来到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不同居民社区任职锻炼。经过疫情防控、疫苗推广以及基层居委换届等大事锻炼,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收获经验的同时,也留心问题、思考对策,最终将国情调研报告的主题,放在了城市公共弄堂治理上。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新村居民区选调生戴立(左)在为居民讲解政策。

  半淞园路街道地处上海市黄浦区东南端,北起陆家浜路,西至苗江路、高雄路、制造局路,东南沿黄浦江,辖区面积2.87平方公里。街道有22个居民区,户籍3.56万户,常住人口10.2万人,8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配套住房内,是典型的聚居区且大部分居民区是老旧小区,居住环境较为恶劣。

  我们都不是本地人,工作之余经常在辖区内走走看看,想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第二故乡”。其间,我们发现大部分路面都很整洁,但少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脏乱差以及僵尸车乱停乱放等现象。为什么同属一个街道的不同路段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向街道同事请教后我们了解到,像黄浦区这样的老旧城区,存在很多零散的“四不管”区域,这些区域不属于市政管理范畴、不属于交警管理辖区、不属于城管责任范畴、也不在周边小区管理范围内,管理主体不明确。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主城区将这些闲置区域整合利用起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决定将其作为基层锻炼的调研课题,以期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公共活动区域少等问题。

  这些公共区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有没有特定名称,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经过和公共道路的对比,我们将调研对象定义为:不在市政和周边小区管辖范围内的无管理主体的公共弄堂,是否具有路名和是否具备通行功能不是其必备要素。这些公共弄堂具有相对有限的公共属性,目前已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并具备多重使用功能,尤其是停车。

  调查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管理主体的合法性分析,只要找到其管理主体,治理问题将引刃而解。我大学学的是法律,正好能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民法典》《上海市关于促进本市停车资源共享利用的指导意见》以及《上海市居民自治委员会工作条例》,我们认为公共弄堂周边居民和主体可以在街道的协调指导和居委会的引导下,合理利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基层管理形式,召开居民会议,成立管理公共弄堂自治组织,制定公共弄堂管理公约,开展自我管理或授权特定组织进行管理。

  相比治理过程,理论问题相对简单,因为在实践中最难的是和一个个具体的人进行协调。公共弄堂在共性特征之下,每一处都存在不同的个性问题,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治理也需要因“弄”而异。以采用半自治半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海潮路222弄为例,该处弄堂位于两个小区以及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之间,弄堂没有路名,呈东西向直线型。从2021年3月起,我们和居委会多次组织业委会成员等多方代表召开前期专题会议,同时向市政相关单位咨询查证弄堂边界并积极促成弄管会的成立。弄管会成立后,经过讨论认为委托小区物业对其进行管理能够被大家共同接受,因此采用了半自治半社会化管理模式。

  在基层岗位的锻炼已经结束,但我们选调生仍然都是“基层人”。对于公共弄堂的治理,在我和小伙伴们的参与下,去年已经有三处完成整治投入使用,累计释放出近百个停车位,有力缓解了周边小区停车难问题。后续我们还在和半淞园路街道一起根据取得的经验对辖区内其他公共弄堂进行协商改造,并将相关经验总结通过人大代表上报,希望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努力造福更多老城区居民。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新村居民区选调生 戴立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