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溪马涧,活跃着一批大学生村官,他们用知识和智慧服务乡亲,架起了民意诉求“直通车”,赢得了信任的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他们是“村民管家”
一大早,兰溪市马涧镇横坑村的大学生村官施小连在家里匆匆洗漱一下,就带上民情日记本前往自己联系的姚塘下工作片横坑村,开始了他民情调查的行程。
“小施来了!”远远看见施小连的身影,贫困生陈海伟的爷爷笑着迎了上去,“我和老伴都不识字,也不知道这个申请表该怎么填,真是急死了,你来了就好了!”陈爷爷开心地说,以前觉得大学生村官是花架子,下来锻炼只是个形式,可现在觉得有些事还真离不开他们帮忙。
横坑村有6户贫困户,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们年纪大了,有些事情想办又办不了,眼看时间就要到了,心里都很着急。得知情况后,施小连立即到各农户家中帮助办理助学申请工作,并向镇民情工作站反映了这一情况。工作站马上组织全镇大学生村官民情巡查员对全镇各村贫困学生助学结对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有6个村35户存在类似情况,在巡查员的齐心努力下,目前,该镇各村所有贫困学生的助学申请工作已全部完成。
民情简报助力村官成长
创办《马涧民情简报》,源于镇里的一次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今年10月份,马涧镇将全镇66个行政村划分为19个网格,每个网格3到4个村,每个网格聘请1名大学生村官为民情巡查员,定期到联系村开展走访调查,每周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上报到民情工作站进行登记。座谈会上,大学生村官们争相表达自己在村里民情调查过程中的感受,觉得有许多工作值得记录,在民情调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需要集中探讨。于是,镇里决定办一份民情简报,交由大学生村官负责。
今年10月的一天,大学生村官金增和刚走进石二村,就接到村民徐大伯反映,洪桥头至下包畈段溪堤有部分坍塌。金增和意识到问题严重,溪水是当地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如果不及时修复会直接影响到石二村100多亩良田的用水灌溉。他当即和徐大伯讨论了溪堤坍塌的原因,针对塌陷缺口如何修复设计了对策并上报到镇里。最后镇里请工程队花了9天时间,修复了溪堤缺口。周一的民情分析会上,大学生村官们对金增和遇到的溪堤坍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大家各抒己见,金增和则把自己的感悟和大家讨论的结果写成了日记,刊发在了《马涧民情简报》上。
成了村民“代言人”
自民情工作站成立以来,全镇民情巡查员共走访农户110人次,收集上传的各类民情信息30多条,有8条被列入政府承诺解决内容,编发简报4期,很好地服务了当地群众。
随着民情工作的深入,马涧镇的19个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也渐渐有了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民情民意收集员,更多的时候是充当了基层矛盾的化解员。他们深入基层一线,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一些群众初信初访反映的问题,主动介入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马涧镇还推出民意代理制度,让大学生村官担任群众的信访代理人,对走访中发现他们有信访需求的,接受信访人的口头委托或签订《信访事项代理委托书》,并负责该信访事项的办理和解释工作。目前,马涧镇民情工作站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7件,帮助代理信访5件,解决矛盾纠纷3件。
“我们从‘小跑腿’变成了‘代言人’。”大学生村官马玲艳说,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只是简单地把遇到的问题反映给我们,后来见我们办事积极,就慢慢地卸下心防,会全权委托我们帮忙处理问题。农民朋友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你跟他交心,他就愿意真心对待你,完全信任你。她说:“有了他们的支持,未来,在广大农村,我们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