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是去年新站区首批高薪“村官”之一,他与原村长一起到村子里查看
周长正在办公室内整理汇报材料。他说,自己的主要作用就是联系上级单位,为沿河村争取更多的资源
由于农村手机信号偏弱,周长跑到办公楼顶上打电话
周长找到村民组组长,询问村内宅基地使用的具体情况
两名研究生正在研究磨店地区图,第二批7名研究生村官通过抓阄被安排到各个社区
8点20分,合肥冬日清晨有些冷冽的风中,化晓晴骑着电动车在新站区乡间小道上遛完了弯。同一时间,夏梦来到罗巷村委会,签到、清点到岗人数,周长坐到沿河村委会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列出一天的工作清单,逐一开始分配村务工作。
与国家统一招考的大学生村官不同,他们是2011年,合肥新站区以8万年薪的高薪酬,从全国名校招聘的首批“村官”。38人中,有的出身名校,大多数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
眼下,他们即将任满1年,而合肥新站招聘的第二批硕士级“村官”也在本月陆续到岗。顶着高学历回归最基层从事村务工作一年来,年轻“村官”们工作和生活怎样?面对全新的工作,他们怎样用高学历素养,给合肥基层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点滴变化?江淮晨报记者近日来和他们一起体验年轻“村官”们的生活点滴,有迷惘,有不为人知的苦恼,也有努力后的收获,适应后对未来的踌躇满志。
“村官”不好当
“假小子”刚上岗差点急哭
戴上墨镜,骑上“电驴”,在乡村小道上兜兜风,是化晓晴最喜欢的消遣方式。
合肥市新站区内,所有骑电动车能到的地方,她几乎跑了个遍:“少荃湖景色可美了,西边的村里有株古树,还有口古井……”这位性格直爽、假小子般的“90后”,是首批“村官”中年纪最小者。
别看她表现“潇洒”,去年刚到新站区蔡岗村上任,“假小子”差点哭出来。
化晓晴是淮南人,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她清楚地记得,刚上岗听到村民们浓重的地方口音,“只看见张嘴,就是不明白啥意思,那感觉,特挫败。”
“到岗第三个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启动办理。全村1600多人,要争取‘应保尽保’。”在养老保险开办首日,可谓是人最多的一天。“来办保险的村民就没断,一直是十几、二十几人将我团团围住的状态。”化晓晴说,她只能听懂一半方言,“我又要登记、又要数钱,还得办手续,只觉得耳朵不够,手也不够。”
“我发现好像少收400元,觉得自己特没用!差点没哭出来!”让她想哭的原因是:村里其他工作人员,大多是初、高中学历,却能办得井井有条。
最文弱女“村官”曾被威胁攻击
一年的“村官”经历中,困境、难处,几乎无处不在。
毕业自中央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夏梦,齐耳短发、说话轻声细气,是“公认”的“最文弱女村官”。1988年出生的她,同时还是首批“村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研究生。
“刚上班,我的工作内容最普通。”夏梦告诉记者,接近半年多时间,8:30到岗,写材料、整理材料、准备会议,17:30下班,成为一个“固定模式”。
她没想到,每天与文字、材料打交道,也能引来威胁和攻击。
7月的一个上午,夏梦刚到办公室开始写材料,一位村民气急败坏地闯进来,冲到她面前,愤怒地一把抓住她的手,抡起胳膊,差一点拳头就砸了下来。
“幸好办公室其他人拉住了,没打着。”从村民的大声嚷嚷中,夏梦才听明白:村民投诉反映问题,是由夏梦写了一份书面材料对投诉进行答复,村民对答复不满意。
“我愣了好半天,但却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会闷头整理资料,却从来没有主动参与到现场处理中去?”
第一次开会竟遭“泼冷水”
“第一次开会,就被泼了冷水!”一身运动装的周长,在首批“村官”中表现最为突出,最早受提拔,从村书记助理转到沿河村“扛大梁”。
他所到任的沿河村,是新站区“第一大村”,全村6000多人。
“到村第二周,要选出新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周长说,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委会财务收支、车辆使用等工作,“我召集了党员一起开会,按部就班来。”
在周长组织的首场大会上,名单刚公布,就有几位党员不满意,当场站起身,毫不客气地指责新书记:“不公平!”“有问题!”
现场遭质疑,周长说:“就像当场被泼了一盆冷水。”
“村民认为,监督村委会很重要,推荐的名单可能有‘猫腻’。”冷静下来后,周长决定:推倒重来,改成村民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
全村6000多人,符合进入村务监督委员会条件的,有40多位,公布后一轮一轮组织投票,这样选出的3名“监督员”,才得到村民们的认可。
A 选择 看重稳定收入希望逃离北上广
过去1年中,这些困难和落差,新站区首批上岗的“村官”们都一一经历过。不过,今年夏季,38位“村官”实习期满,除了1人因考上公务员离职,其余37人全部选择留下。
“刚开始的不习惯,现在都习惯了,反而觉得挺好。年薪8万,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很不错。”化晓晴坦言,选择留下,更因为高薪资带来的相对稳定感,“比一些公务员的待遇还高,氛围也更单纯,考核机制、岗位提拔都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成绩。”
年薪8万的“村官”身份,也让周长感受羡慕的目光。
“我的同学,除了在研究所,也有在高校当老师,有些同学就会羡慕‘村官’,待遇好。”周长告诉记者,每逢聚会,他们甚至还会调侃地说:“在村里工作多好!就连呼吸的空气,PM2.5含量都要低很多!”
在周长看来,他选择留下,继续在农村工作,还是因为收获了成就感:3个多月的努力,沿河村已经接受了他这位年轻的村书记,不少老党员还会主动“建言献策”;村里的留守儿童中心也已获批建设;另外,关爱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基金”也进入筹建阶段……
“我的同学是在做一个人的工作,而我,动辄就能发动上千人!”周长笑着,自信而骄傲。
克服落差感和不适应感的过程,对差点遭遇人身攻击的夏梦而言,要更漫长些。
“最初选择来合肥,是想‘逃离’北上广。”夏梦说,她在中央财经大学念书,在宝马中国总部实习,感觉在大城市里,每个人的生活步调都很沉重,“上班挤1个小时地铁,买房生娃全部是大问题。”
求职时,夏梦来到合肥高新区面试,一下子对合肥生出好感:城市宜居、交通方便、环境很好,“新站区招村官,我就来了。”
B 困惑 专业知识和高学历“使不上劲”
物理学研究生、企业管理学硕士、法学研究生……翻阅首批“村官”的简历,他们的高学历格外“亮眼”,其中,还有不少人,来自于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北京、上海的名校。
名校、专业、高学历在基层工作中,并不能保证让“村官”们“如鱼得水”,反而有可能会找不到“用武之地”……
安徽大学物理学硕士生周长,在1年“村官”工作后,现已提拔至新站区沿河村担任村委会党支书。
“学物理,干‘村官’,基本上专业知识都用不上。”周长向记者坦言,目前,他的同学当中,大部分都已进入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像他这样,放弃“老本行”到农村工作的并不多。
“我新总结出一个‘肉理论’(肉,口语,拖延的意思)。”周长介绍,比如低保资格评议、土地流转协议,村民总会因不同意见而争吵。这时,想很快定论,并不现实,“如果让村民互相吵一吵,互相‘肉’一‘肉’,充分地表达了看法,形成主要意见后,村委会再协调,反而更容易解决。有些问题,甚至在‘肉’中,他们自己就达成了共识。”
北京交大毕业的化晓晴,学的是法律专业,“大学里背的那些法理、法条,村里工作确实也用不着。”
“上学时,总觉得遇到问题,对簿公堂是最终的解决方式,最公平、最有效。”化晓晴说,“村官”工作中,她也遇到很多法律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事调解处理,效果会更好,‘对簿公堂’耗费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感情付出都太高。”
编辑:杨艳红
C 改变 发挥知识优长将“规范”带入基层
今年8月,实习期满,夏梦最终选择留在罗巷村,担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既然来了,总是要想办法做点什么。”
有了职位任命,就想扎根了。夏梦说,她发现,村委会工作比较松散,经常到下午,村委会便只剩她一人,公务用车也不够规范。
看似无用武之地的专业知识,也在工作的开展中开始显示出优势。
利用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外企实习经验,夏梦开始“建章立制”:先后订立了考勤规定、用车使用规定、公章使用规定、报销规范流程,还给村里8位工作人员,画了一份详细的分工明细表。
“每天8:30、14:30两次到岗签到考勤。”夏梦认真地说,一次未签到,扣绩效10元,村书记、村主任带头执行,“在出勤率、村务规范方面,罗巷村是全区最好的,准时上班,也是村委会走向规范化的一种进步。”
以前的村委会,大多由该村的长者、老党员来主持工作,“‘人治’的色彩更浓,办事也不够规范。”周长说,诸如土地纠纷、协议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大多由“不规范”引起,“我们这批大学生、研究生,对一份规范的协议书怎样拟,哪些条款符合法律规定等基础的法律法规知识,都没有问题。”周长说。
D 鼓励 坚持度过适应期
站在上任1周年的时间点上,又恰逢新站区高薪招聘的第二批硕士级“村官”到岗。
“‘村官’是最难当的官!能当好‘村官’,未来一定没问题。”化晓晴对未来充满信心,“市级、区级的领导干部,大多是解决某方面、某一项问题,列出解决方法和途径,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由‘村官’执行,直接面对群众,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将问题解决、把事情办好。”
夏梦则认为:“你要相信,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政府机关,都有设计好的职业成长规划,只要做好了‘村官’的工作,未来也一定不会让你一直在村里。”
当看到新的一批硕士级“村官”被分配到交通更不方便、更偏远的农村去“驻点”,当从他们的脸上,找到自己1年前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夏梦给出的建议是:“坚持,过了这段适应期就都好了。”
对话新站区劳动人事局副局长
高学历“村官”将规范化
制度化管理带到基层
让高学历人才到最基层一线工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未来在试点的“村官”岗位上,会有怎样进一步的制度完善?就此,江淮晨报记者采访了新站区劳动人事局副局长王斌。在他看来,这些拥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村务一线上的“村官”管理中,强调法律、规章,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带入,改善了此前村务管理常见的“人治”方式。
江淮晨报:新站区连续2年,高薪招聘高学历“村官”,是出于何种考虑?
王斌:去年首批,是面向全国名校,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来村里任职;今年第二批,是向省内5家高校定向招录硕士研究生“村官”;而且,我们招聘时就说明,一经录用年薪将在8万元左右。合肥是一座中部地区城市,新站区在合肥的发展,也是刚起步不久,这样的条件,想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扎根落户,就得靠高薪吸引。
江淮晨报:从首批38位“村官”履职一年表现来看,有没有发挥出高学历的优势?
王斌:大部分都不错,他们中有被提拔到社区领导岗位的,也有进入社区工作的。他们在基层的优势在于,更能按照法律、规章办事,这将能有效改善以前村里“人治”的管理方式,让村委会的管理服务更规范化、制度化。
江淮晨报:也有人问,“村官”是否需要这样的高学历?比如物理学硕士,似乎就完全用不上专业知识。
王斌:可能大家觉得,以前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也能当好村干部。但从这批大学生村官、硕士级村官在基层的实践,你会看到不同。当然,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也急需到基层锻炼的机会,通过“村官”岗位的成长,将来他们会走进社区、区,甚至更高的层面,在制定政策、主持工作中,才会更贴近老百姓的需求,而不是“拍脑袋”。
江淮晨报:首批“村官”,除了一名考公务员离开,留任率几乎100%。
王斌:首批村官的确挺优秀,今年这一批,在实习期结束后,是否留任,是否能拿到8万元的年薪,我们也会进行考核,不能通过考核的,将进行淘汰。我们也将会研究详细的考核办法。目前,对今年新招录的28位“村官”,不仅要求他们一周3天在岗,同时还要按时交出2篇所在村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他们是否有参与解决急难险重问题,也将列入考核范围。(程姝雯、徐亮、邹春燕、李福凯)
作者:程姝雯 徐亮 邹春燕 李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