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辽宁“村官”赵家兴的真情付出赢得口碑
2011-09-02 12:00:00


赵家兴(中)指导村民上网。

 

  “没想到一个城里娃,两年就变成了农村通,还帮助我们建起了蔬菜大棚,每年增加大几千元收入。”提起大学生村官赵家兴,韩坨子村的老百姓都这样夸赞。

  辽宁省新民市周坨子乡韩坨子村,地处柳河西岸,有耕地8345亩。柳河淤积而成的土壤既怕旱又怕涝,这里多年来以种植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当地人戏言“柳河套穷沙窝,地不打粮鸡不抱窝,大姑娘往外嫁,有能耐往外挪”。

  200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的赵家兴来到韩坨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刚到村里时,村民们总以为这个大学生是下来“镀金”的“花瓶”,呆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调走。对此,赵家兴只是微笑,不多解释,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真心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到村不久,他画了一张全村住宅区简图,每家的住处以及贫困户的情况,都标得明明白白。工作之余,就经常按图走家串户,坐在炕头上与村民唠家常,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将要中考的孩子辅导功课,帮助村民维修电脑,教农民上网等等。他的真诚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村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交往,甚至成了知心朋友。他也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很快,赵家兴发现,韩坨子村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合发展棚菜生产。但种惯了玉米的村民,对种蔬菜心里没底,顾虑重重。对那些思想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的村民,他就和村书记一道上门耐心开导,直说得村民“心痒痒”的为止。

  建大棚缺乏资金是制约蔬菜生产的一大瓶颈。他和村干部积极争取贷款支持。由于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稍有差错都会耽搁时间。为了不影响大棚建设进度。赵家兴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熟悉贷款业务流程,经常连夜帮村民准备相关材料,先后帮助40多户完成了600余万元的贷款申请。在这个过程中,他切身体会到,自己多一份责任心,群众就会少跑好多冤枉路。

  温室大棚开建后,赵家兴起早贪黑奋战在工地上。常常是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义务看管材料。当别人进入梦乡时,他还在棚区巡逻,看护着卷帘机和变压器。他怕万一出点闪失,影响建设进度。碰上刮风下雪,他不仅住在棚区,还要组织村民值班。今年2月13日,大雪飘飘洒洒下了一夜,他和村书记组织党员群众也清扫了一夜。村会计李德军对那晚记忆犹新:扫完雪回到村部已是凌晨3点多,每个人的两鬓和头发上都结上了一个亮晶晶的冰盖子,像一只透明的头盔。当时,他拍着赵家兴的肩膀说:“好小子,行!看不出你也能跟着爬上爬下,挺能吃苦的,关键时候顶得上!”

  当然,这些累没有白挨,全村的大棚,整个冬天没有一个被雪压塌。他用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由“一个啥也不会”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靠得住的“小兄弟”。

  对世世代代种玉米的韩坨子村村民来说,棚菜种植是个新鲜的技术活,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时,赵家兴负责的远程教育开始大显身手了:村上聘请技术员和有经验的农户来村里讲课,赵家兴就把重点录下来,制成光盘,连同自己设计印制的农业技术简报一起发给村民;赵家兴还定期组织种植户观看农技科普短片,为方便收看,他把大伙儿点播的内容和播出时间制成“菜单”张榜公布。

  那些敢于弄潮的村民更受到了赵家兴的“特殊关照”:史明星在暖棚内试种油桃,王宝纯尝试栽培无限生长型的辣椒树,赵家兴只要一有空,就给他们从网上搜索技术资料,并连同相关教学视频一起送上门。贫困户刘文秀加入棚菜生产,赵家兴就加大了科技信息扶持的力度。由于信息灵,选种好,时间准,刘文秀家头茬黄瓜就卖了5.6万元。

  为了让村民能自己动手,上网查找所需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和了解市场信息,赵家兴手把手地教大伙儿使用电脑和网络设备。刘文秀逢人便说:“小赵真有耐心,不嫌我粗手笨脚的。我这摆弄了半辈子锄头的手,现在也会用鼠标,还能上网哩”。

  建起了大棚,掌握了技术,棚菜的种植效益很快凸显。目前,韩坨子村已累计开发暖棚4500亩,冷棚2500亩,2010年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比2008年增加4000余元。

  面对到村工作之后取得的成绩,赵家兴很是低调。倘若有人问起,为何如此舍得付出?他在日记中给出了答案:既然选择了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就要焕发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李江天  
复制本文链接